小儿出现腹痛呕吐时,需初步判断与观察腹痛性质、呕吐物性状等,监测生命体征;家庭可暂禁食禁水、采取侧卧位护理;出现腹痛剧烈持续不缓解、喷射性呕吐伴头痛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可能病因有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肠梗阻)和外科急腹症(如肠套叠、急性阑尾炎),不同年龄段小儿有特殊考虑,家长应先初步观察处理,异常及时送医。
一、初步判断与观察
1.区分腹痛呕吐类型
首先观察腹痛的性质,是绞痛、钝痛还是隐痛等。如果是阵发性剧烈绞痛,同时伴有呕吐,可能是肠套叠等外科急腹症;如果是隐痛伴呕吐,可能是胃肠道功能紊乱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儿,比如新生儿出现腹痛呕吐需要格外谨慎,因为新生儿表达能力差,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观察呕吐物的性状,若呕吐物为黄绿色胆汁样,要警惕肠梗阻等情况;如果是未消化的食物,可能是消化不良等原因。
2.监测生命体征
测量体温,看是否有发热情况。小儿腹痛呕吐可能伴随感染等情况导致发热,不同年龄段小儿正常体温范围不同,新生儿正常体温在36-37.3℃,婴儿36-37.5℃,幼儿及儿童36-37.2℃,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需考虑感染性因素。同时监测心率、呼吸等情况,判断小儿一般状况。
二、家庭初步处理措施
1.禁食禁水
在明确病因前,一般需要暂时禁食禁水一段时间,通常2-4小时左右,目的是让胃肠道得到休息,避免进一步刺激加重呕吐。但要注意小儿的脱水情况,若小儿精神稍差,有口干等表现,可少量多次给予口服补液盐(适合小儿的低渗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
2.体位护理
让小儿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要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呕吐物。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腹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小儿哭闹不止,难以安抚。
呕吐频繁,呈喷射性呕吐,同时伴有头痛、精神萎靡等情况。
伴有血便,无论是果酱样血便(可能提示肠套叠)还是血性呕吐物等。
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9℃,且腹痛呕吐持续不缓解。
小儿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情况。
四、可能的病因及对应初步分析
1.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不良:多发生在饮食不规律或进食过多的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可能与小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进食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等可引起消化不良,表现为腹痛、呕吐,呕吐物多为未消化食物,腹痛程度一般较轻,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适当减少进食量,给予易消化食物等观察是否缓解。
急性胃肠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如轮状病毒、大肠杆菌等感染。小儿可出现腹痛、呕吐,常伴有腹泻,体温可升高。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抗生素,但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肠梗阻:除了腹痛呕吐外,还会停止排气排便。小儿可能出现腹胀等表现,是比较严重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腹部X线等检查明确诊断。
2.外科急腹症
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尤其是4-10个月婴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小儿剧烈哭闹)、呕吐(早期为奶汁或食物,后期可含胆汁)、果酱样血便。需要及时就医,可能需要进行空气灌肠等复位治疗。
急性阑尾炎:小儿也可发生急性阑尾炎,表现为腹痛,初期腹痛可位于脐周,后转移至右下腹,伴有呕吐、发热等。需要医生进行详细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五、不同年龄段小儿的特殊考虑
1.新生儿
新生儿腹痛呕吐更需警惕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严重疾病,如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呕吐,呕吐物为奶汁及奶块,不含胆汁,可触及右上腹橄榄样肿块。一旦怀疑,需及时就医进行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
2.婴幼儿
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家长要密切观察其行为表现,如是否频繁哭闹、拒食等。在护理上要更加注意体位护理,防止呕吐误吸,同时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性状等,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3.儿童
儿童相对能表达一些不适感受,家长可询问儿童腹痛的具体部位等情况,但仍需以医生的专业检查和诊断为准。儿童腹痛呕吐可能与饮食不节、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要结合儿童的生活史等综合判断。
总之,小儿出现腹痛呕吐时,家长要保持冷静,先进行初步观察和简单处理,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送往医院,由医生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