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有下腹部疼痛(劳累等后加剧)、月经异常(量多、经期长等)、白带增多、全身低热疲劳等症状,妇科检查可见子宫后位等体征;其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周期不同、妇科检查体征不同)、卵巢囊肿(症状及检查不同)、盆腔淤血综合征(症状体位相关性及妇科检查体征不同)鉴别。
一、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下腹部疼痛:多为隐痛、坠胀感,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疼痛程度不一,年龄较大患者可能对疼痛耐受度相对较高,但仍会感觉下腹部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年轻女性可能因疼痛较为敏感而更易察觉症状。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80%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腹部疼痛。
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对于有生育史的女性,月经异常可能会影响其受孕计划;而青春期女性出现月经异常可能会导致贫血等问题,需引起重视。如一些临床观察发现,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约30%-40%存在月经周期及经量的改变。
白带增多:白带量较平时增多,质地可呈脓性或黏液性。不同生活方式的女性,如长期久坐、卫生习惯不佳的女性,更容易出现白带增多的情况,且可能伴有异味。研究表明,慢性盆腔炎患者白带异常的发生率约为60%-70%。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易感疲劳。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低热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而年轻患者若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经常熬夜、缺乏运动等,可能会加重全身疲劳感。有资料统计,约20%-30%的慢性盆腔炎患者有低热及疲劳表现。
2.体征表现
妇科检查体征: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子宫旁组织增厚、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或输卵管卵巢肿块等。对于有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如人工流产、刮宫等,更容易出现盆腔组织粘连等情况,在妇科检查时体征可能更明显。例如,通过B超等检查辅助妇科检查,可更清晰地发现盆腔内的异常组织改变。
二、慢性盆腔炎的鉴别诊断
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鉴别
症状方面: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出现下腹部疼痛,但其疼痛多呈周期性,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常在月经前1-2天开始出现,月经来潮第1天最严重,以后逐渐减轻,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而慢性盆腔炎的疼痛无明显周期性。从年龄角度看,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这与慢性盆腔炎的发病年龄有一定重叠,需仔细鉴别。通过询问病史,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多有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的特点,而慢性盆腔炎患者痛经多不呈进行性加重。
妇科检查方面: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触及盆腔内有触痛性结节,而慢性盆腔炎一般无此典型体征。B超检查时,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等特异性改变,慢性盆腔炎则多表现为盆腔组织增厚、粘连等非特异性改变。
2.与卵巢囊肿鉴别
症状方面:卵巢囊肿一般无明显的下腹部坠胀、疼痛等盆腔炎相关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但当卵巢囊肿发生蒂扭转或破裂时,可出现急性下腹部疼痛,与慢性盆腔炎的慢性疼痛不同。从生活方式看,长期服用某些激素类药物的女性可能增加卵巢囊肿的发生风险,而这部分女性与慢性盆腔炎的发病可能无直接关联。通过病史询问,卵巢囊肿患者多无盆腔感染病史,而慢性盆腔炎患者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迁延不愈的情况。
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方面:卵巢囊肿在妇科检查时可触及附件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边界多清晰,而慢性盆腔炎触及的肿块多为炎性包块,边界欠清,有压痛。B超检查可明确区分卵巢囊肿与炎性包块,卵巢囊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边界清晰,而慢性盆腔炎的炎性包块多为混合性回声,边界模糊。
3.与盆腔淤血综合征鉴别
症状方面:盆腔淤血综合征的下腹部疼痛多为慢性钝痛,且疼痛程度与体位有关,站立过久或劳累后加重,平卧休息后减轻。而慢性盆腔炎的疼痛与体位关系不明显。年龄较大的女性,由于盆腔支持组织退变等原因,更容易患盆腔淤血综合征,这与慢性盆腔炎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情况需进行区分。通过症状特点的询问,盆腔淤血综合征患者常诉有外阴及下肢肿胀等表现,而慢性盆腔炎患者一般无此症状。
妇科检查方面:盆腔淤血综合征妇科检查多无明显阳性体征,而慢性盆腔炎有盆腔组织压痛等阳性体征。盆腔静脉造影等特殊检查可有助于诊断盆腔淤血综合征,而慢性盆腔炎则通过病史、症状及常规妇科检查多可初步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