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摆放)、运动再学习训练(翻身、坐位、站立与步行训练)、作业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手功能训练)及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方法辅助,需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等个性化调整,且要长期坚持以获较好效果。
一、物理治疗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
对于偏瘫患者,早期应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以预防关节挛缩和僵硬。例如,每天定时对肩关节进行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肘关节进行屈伸活动,膝关节进行屈伸活动等。以肩关节前屈为例,护理人员或家属可缓慢将患者上肢向上抬起,活动范围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步增加,一般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每天3-4组。对于儿童偏瘫患者,由于其关节灵活性相对较好,但仍需轻柔操作,活动范围不宜过大,避免造成损伤。
(二)体位摆放
正确的体位摆放有助于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仰卧位时,患侧肩部下方垫薄枕使肩部前伸,上肢伸展,手掌向上;患侧臀部下方垫枕使骨盆前伸,膝关节下方垫薄枕保持微屈。侧卧位时,患侧在上时,头部用枕头舒适支撑,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90°-130°,肘关节伸展,手指伸展;患侧在下时,同样要注意患侧肢体的舒适摆放。不同年龄的患者体位摆放有差异,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支撑物和摆放角度。
二、运动再学习训练
(一)翻身训练
患者先将健侧下肢屈曲,用健侧下肢带动患侧下肢向一侧摆动,同时将健侧上肢伸展并向患侧摆动,利用惯性完成翻身动作。对于成人偏瘫患者,开始时可在旁辅助引导,逐渐让患者自主完成。儿童患者进行翻身训练时,要根据其肌肉力量情况,适当给予助力,但避免过度用力。
(二)坐位训练
首先进行床上坐位平衡训练,从无支撑坐位开始,逐步过渡到有支撑坐位、动态坐位平衡。成人患者可先靠在床头,然后逐渐减少靠背的高度,让患者自己保持坐位平衡。儿童患者坐位训练要注意座椅的高度合适,确保其双脚能平稳着地,训练过程中密切关注其平衡能力的发展。
(三)站立与步行训练
站立训练可先在平行杠内进行,患者双手握住平行杠,利用腿部力量慢慢站起,保持身体平衡。步行训练则是在患者能较好站立平衡后,进行迈步训练,先练习患侧下肢的迈步,再结合健侧下肢,逐步进行步行训练。对于老年偏瘫患者,站立和步行训练要更加注重安全,可适当延长训练间隔时间,避免疲劳。儿童偏瘫患者由于骨骼肌肉发育尚未成熟,站立和步行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其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三、作业治疗
(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包括穿衣训练,教患者如何穿上和脱下患侧衣物,先从易穿脱的衣物开始。进食训练,训练患者用健手辅助患手进行拿取餐具、进食等动作。对于成人患者,可选择合适大小和款式的衣物,方便训练操作。儿童患者则要选择适合其身材的儿童专用衣物,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耐心和鼓励。
(二)手功能训练
进行手指的精细动作训练,如抓握不同大小、形状的物体,使用梳子梳理头发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手功能,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例如,使用不同质地的球让患者进行抓握练习,从大球开始,逐渐过渡到小球。儿童患者手功能训练要考虑其手部的发育阶段,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训练物品和方式。
四、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方法辅助
(一)针灸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促进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例如,可针刺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等穴位,下肢的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但针灸治疗需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并且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穴位的选择和针刺手法的调整。对于儿童患者,针灸治疗要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浅刺等方法。
(二)推拿
推拿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例如,对患侧肢体进行揉、滚、按等手法操作。成人患者推拿时力度要适中,儿童患者则要轻柔,以患者能耐受为准。推拿操作同样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并且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推拿的手法和力度。
在整个偏瘫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调整。例如,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偏瘫患者,训练强度要适当控制,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对于儿童偏瘫患者,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的特点,以促进其正常的运动功能发展为目标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康复训练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