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激素水平、遗传因素等引发,症状与肌瘤大小位置相关,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诊断,治疗有随访观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子宫囊肿多为良性病变,分潴留囊肿和先天性质宫囊肿等,潴留囊肿由宫颈腺管口阻塞等引起,先天性质宫囊肿与胚胎发育组织分化异常有关,多数无症状,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诊断,治疗根据情况而定,二者在多方面有区别,需鉴别诊断和个体化处理。
一、定义与本质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
子宫囊肿:多为良性病变,是子宫内出现的含有液体的囊状结构,可分为潴留囊肿和先天性质宫囊肿等。
二、发病原因
子宫肌瘤
激素水平:雌激素和孕激素可能促进子宫肌瘤的生长,育龄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相对更易患子宫肌瘤,妊娠期女性肌瘤可能会增大,绝经后肌瘤多萎缩或消退,这都与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遗传因素: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子宫肌瘤患者,其他女性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子宫囊肿
潴留囊肿:主要是宫颈腺管口阻塞,导致腺体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慢性宫颈炎等炎症刺激可能引发这种情况,各年龄段女性都可能发生,与炎症对宫颈腺体的长期刺激有关。
先天性质宫囊肿:由中肾管或副中肾管残余部分发育形成,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组织分化异常有关,多在体检等情况中被发现,发病与胚胎发育特定阶段的组织分化异常相关,无特定好发年龄范围的绝对限制。
三、临床表现
子宫肌瘤
症状与肌瘤大小、位置等相关:较小的肌瘤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的肌瘤可能出现月经改变,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还可能有腹部包块,当肌瘤较大时可从腹部摸到;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出现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出现便秘等;部分患者可能有下腹坠胀、腰背酸痛等不适。育龄期女性若出现月经异常等情况需警惕子宫肌瘤可能。
子宫囊肿
多数无明显症状:较小的宫颈潴留囊肿通常没有症状,往往在妇科检查时被发现;较大的囊肿或合并感染等情况时,可能出现白带增多、白带异味等,若囊肿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出现相应压迫症状,但相对子宫肌瘤来说,症状一般较不典型,各年龄段女性都可能因不同类型子宫囊肿出现相应表现。
四、诊断方法
子宫肌瘤
妇科检查:可触及增大的子宫及结节状突起。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肌瘤的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超声检查对不同年龄女性都适用,操作简便、无创。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鉴别诊断等有一定价值,尤其在肌瘤与其他子宫病变鉴别时可发挥作用。
子宫囊肿
妇科检查:宫颈潴留囊肿可看到宫颈表面突出单个或多个青白色小囊泡;对于子宫先天性质宫囊肿可能通过妇科检查触及子宫部位的囊性结构,但相对不太容易发现。
超声检查:能明确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对各年龄段女性适用,可初步判断囊肿性质。
病理检查:对于可疑的囊肿,可能需要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其性质,如宫颈潴留囊肿合并感染等情况时,病理检查可明确有无异常病变。
五、治疗原则
子宫肌瘤
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肌瘤较小的患者,尤其是接近绝经年龄的女性,可定期随访观察,一般3-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了解肌瘤的变化情况。
药物治疗:适用于有缩小肌瘤体积以改善症状、临近绝经年龄准备过渡到自然绝经等情况,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但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及停药后肌瘤可能复发等问题。
手术治疗:若肌瘤导致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压迫症状、肌瘤生长迅速怀疑有恶变等情况时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不同手术方式适用于不同年龄、生育需求等情况的女性,如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多考虑肌瘤切除术,无生育需求、肌瘤较大或多发等情况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子宫囊肿
宫颈潴留囊肿:较小且无症状的囊肿通常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若囊肿较大或合并感染等,可采用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等,或行囊肿穿刺引流等治疗。
先天性质宫囊肿:若囊肿较小且无症状,可随访观察;若囊肿较大或出现相关压迫等症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囊肿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子宫肌瘤和子宫囊肿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有区别,临床中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鉴别诊断和个体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