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是甲癣,由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致指甲变色、增厚等,病因与真菌及指甲外伤、潮湿、免疫力低等有关,靠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诊断,治疗需抗真菌,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甲沟炎是指甲周围组织炎症,由微小刺伤等致红、肿、热、痛,病因与细菌等及手指接触水、脚趾挤压等有关,靠临床表现诊断,急性早期局部处理,化脓需引流,慢性要除病因,糖尿病患者需控血糖,二者在多方面有区别,要注意卫生降低患病风险,出现症状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癣,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病部位为指甲或趾甲,病变可累及单个或多个指甲。
甲沟炎:是皮肤沿指甲两侧形成的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发病部位主要是指甲周围的皮肤组织,多因指甲周围皮肤破损,细菌等病原体入侵感染所致,可发生于手指或脚趾。
二、临床表现
灰指甲:指甲外观可出现变色(如灰白色、褐色等)、增厚、变形、表面凹凸不平、分层等表现。病情发展缓慢,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整个指甲损毁。不同类型的甲癣临床表现略有差异,如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癣,常从指甲的远端开始发病,逐渐向近端蔓延;白色浅表型甲癣主要表现为指甲表面有白色斑块等。
甲沟炎:主要表现为指甲周围组织红、肿、热、痛,严重时可出现化脓。急性甲沟炎起病较急,局部症状明显;慢性甲沟炎则病程较长,症状相对较轻,可出现甲沟处轻度红肿、疼痛,有少量脓性分泌物等。
三、病因
灰指甲:主要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常见的皮肤癣菌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此外,非皮肤癣菌的霉菌、酵母菌等也可引起甲癣。真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当指甲受到外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经常浸水等)、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时,更容易感染真菌引发灰指甲。
甲沟炎:多因微小刺伤、挫伤、逆剥或剪指甲过深等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此外,白色念珠菌等也可导致甲沟炎。手指经常接触水、从事某些特殊职业(如厨师、洗衣工等)、咬指甲、美甲等行为容易增加患甲沟炎的风险;脚趾甲受到挤压(如穿不合脚的鞋子)、嵌甲(指甲长入周围软组织)等也是引发脚趾甲沟炎的常见原因。
四、诊断方法
灰指甲: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指甲的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来诊断。真菌学检查方法有多种,如直接镜检(取病甲碎屑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将病甲碎屑接种在培养基上,观察真菌生长情况)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明确是否有真菌感染以及感染的真菌种类,从而确诊灰指甲。
甲沟炎: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会查看指甲周围组织的症状,如是否有红肿、化脓等表现。一般通过视诊即可初步诊断,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会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通常不需要进行真菌学的特殊检查来确诊甲沟炎,但如果怀疑有真菌感染导致的特殊类型甲沟炎,可能会进行相关真菌检查。
五、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灰指甲:治疗需要抗真菌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局部用药或全身用药。局部用药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如使用阿莫罗芬搽剂等,但疗程较长;全身用药常用药物有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不过这类药物需要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所以在使用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治疗需更加谨慎,孕妇一般不建议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需严格遵医嘱,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
甲沟炎:急性甲沟炎早期可进行局部处理,如使用碘伏等消毒,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同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如果已经化脓,可能需要进行切开引流。慢性甲沟炎则需要去除病因,如避免指甲周围皮肤再次受伤、调整鞋子大小避免挤压等,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拔甲术等)。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发生甲沟炎时,需要更加重视血糖的控制,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影响甲沟炎的治疗效果,而且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强局部护理和血糖监测。
总之,灰指甲和甲沟炎在定义、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有区别,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指甲及周围皮肤的清洁卫生,避免受伤和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以降低患病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