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的常见妇科疾病,发病机制有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与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临床表现有痛经、不孕、月经异常及其他症状,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腹腔镜检查,对育龄、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影响不同,需分别应对。
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内膜组织随经血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盆腔脏器表面或腹膜上,并在此处生长、蔓延。例如,在月经期间,部分女性的经血可能会逆流,为子宫内膜组织的异位种植提供了可能。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表面上皮、盆腔腹膜等体腔上皮在反复受到经血、慢性炎症等刺激后,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
诱导学说:某些因素可诱导未分化的腹膜间充质细胞向子宫内膜样细胞分化,形成异位病灶。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好发年龄: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以25-45岁居多。这是因为此阶段女性的卵巢功能活跃,月经周期频繁,经血逆流等相关因素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相关因素: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此外,初潮早、经期长、经量多等月经因素也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初潮早的女性,月经开始的时间较早,子宫内膜组织有更多机会在异常情况下发生异位种植;经期长、经量多则意味着经血逆流的量较多、时间较长,增加了内膜组织种植的几率。
病史相关因素:有盆腔手术史的女性,如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可能会导致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在手术创口处,从而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表现
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即初潮时可能没有痛经,随着年龄增长、病情进展,月经来潮时出现痛经,且疼痛程度逐渐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例如,有的患者最初可能只是月经第一天轻微腹痛,之后逐渐发展为整个经期都有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率较高,可达40%左右。其原因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有关。盆腔微环境改变会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运输以及受精卵的着床;免疫功能异常会导致机体对胚胎的免疫排斥反应增加;卵巢功能受损可能影响排卵等过程。
月经异常: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等。这是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影响了子宫的正常功能,导致子宫收缩异常、内膜面积增大等。
其他症状:如果异位内膜种植在肠道,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甚至便血;种植在膀胱,可出现经期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等。超声下可见附件区囊性肿物,壁厚且粗糙,内有密集光点。
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形态等。
血清学检查:CA125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常轻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50U/mL,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通过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育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严重影响其生育功能,导致不孕,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困扰。育龄女性一旦怀疑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以改善生育预后。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对较少,但也需关注。如果出现痛经进行性加重等可疑症状,应及时检查,早期发现和干预有助于减少对未来生育等功能的不良影响。同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疾病可能对青春期女性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表现不典型,但仍需重视。此阶段女性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情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对于围绝经期女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上需综合考虑其健康状况、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药物缓解症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