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可挂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肾病科。检查项目有实验室检查(包括肾功能相关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及尿液检查如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影像学检查(如肾脏超声、肾脏CT)、其他检查(如肾功能同位素检查中的肾小球滤过率测定),医生会综合患者情况选合适检查判断肾虚相关问题。
一、肾虚挂什么科
肾虚属于中医概念,若前往综合性医院就诊,可挂中医科;若医院分科较细,有中西医结合科,也可挂该科室;部分医院有肾病科,也可挂肾病科。
二、肾虚的检查项目
(一)实验室检查
1.肾功能相关指标检查
血肌酐(Scr):血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生的肌酐经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的物质,正常成年男性血肌酐值约为53-106μmol/L,女性约为44-97μmol/L。当肾脏功能受损时,血肌酐会升高,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例如,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会超出正常范围,这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肾脏实质性病变导致的类似肾虚相关的肾功能异常情况。
尿素氮(BUN):尿素氮主要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经肾小球滤过排出。正常成人空腹尿素氮为3.2-7.1mmol/L。尿素氮升高可见于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严重肾盂肾炎等,也可见于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对于怀疑肾虚相关肾脏问题的患者,尿素氮检查可作为辅助判断肾功能的指标之一。
尿酸(UA):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男性血尿酸值约为208-428μmol/L,女性约为155-357μmol/L。肾脏疾病可影响尿酸的排泄,导致血尿酸升高,尿酸异常也可能与肾虚相关的代谢紊乱等情况有关联。
2.尿液检查
尿常规:包括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项目。正常尿液中无蛋白或仅有微量蛋白,若出现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受损;尿中出现红细胞可能与肾脏的滤过功能异常或泌尿系统的其他病变有关;尿中白细胞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肾脏的基本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的炎症等问题,这些情况可能与肾虚的一些表现相关联。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测量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正常范围一般小于150mg/24h。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升高,提示肾脏的滤过屏障可能受损,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对于判断肾虚相关的肾脏病变有重要意义。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肾脏超声: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正常肾脏大小,男性肾脏长约10-12cm,宽约5-6cm,厚约3-4cm;女性肾脏稍小。通过肾脏超声可以发现肾脏是否有形态学的改变,如肾脏萎缩、多囊肾、肾结石、肾囊肿等情况。例如,多囊肾患者肾脏超声可发现肾脏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无回声区,这可能与一些肾虚相关的肾脏结构异常情况有关联。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肾脏超声检查都可进行,且无创伤性。一般来说,生活方式正常的人群进行肾脏超声检查相对安全,但对于有严重出血倾向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要谨慎操作。
2.CT检查
肾脏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细微结构,对于肾脏的占位性病变、肿瘤等情况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以发现肾脏内较小的肿瘤、囊肿等病变,对于判断肾脏的器质性病变有重要作用,这些病变可能与肾虚相关的肾脏功能异常等情况相关。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进行CT检查,但儿童由于对辐射较为敏感,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三)其他检查
1.肾功能同位素检查
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物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这是评估肾脏滤过功能的更准确方法。正常成人的GFR约为80-120ml/(min·1.73m2)。对于一些早期肾脏病变,血肌酐等指标可能还未出现明显异常时,GFR测定可以更早地发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下降,对于判断肾虚相关的肾脏功能受损情况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有慢性肾脏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定期进行GFR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功能的变化。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进行该检查,但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考虑放射性物质对胎儿的影响,谨慎选择。
总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等综合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肾虚相关的肾脏等系统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