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锻炼分急性期(1-2周内)、亚急性期(2-3周后)、恢复期(3周后至6个月内)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各阶段有不同锻炼内容,且需遵循适度、长期坚持原则,不同患者依自身情况调整。
一、急性期锻炼(发病1-2周内)
(一)关节被动活动
家属或康复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偏瘫侧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各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每天3-4次。这样做可以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和僵硬,因为急性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受限,关节长时间不活动容易发生粘连。对于有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活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者血压过大波动。
(二)床上良肢位摆放
帮助患者摆放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的良肢位。仰卧位时,患侧肩部下方垫枕头使肩部前伸,手臂外旋,掌心向上;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垫枕头;患侧卧位时,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枕头上,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大于90°,患侧下肢髋关节微屈,膝关节轻度屈曲。良肢位摆放可以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不同年龄的患者都需要注意摆放的正确性,比如儿童患者骨骼肌肉处于发育阶段,更要轻柔准确摆放。
二、亚急性期锻炼(发病2-3周后)
(一)坐位平衡训练
从无依靠坐位开始,逐渐过渡到有依靠坐位、坐位平衡反应训练。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先练习保持坐位平衡,可让患者双手放在大腿上,保持身体稳定,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随着病情恢复,进行有依靠坐位向无依靠坐位的转换等训练。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坐位转换时要注意动作缓慢,避免摔倒导致骨折等意外。
(二)患侧肢体主动助力运动
患者在康复治疗师或家属的辅助下进行患侧肢体的主动助力运动,比如患者尝试主动屈伸肘关节时,治疗师给予适当助力帮助完成动作。每次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每天3-4次。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肌肉力量衰退更明显,助力的程度要根据患者自身力量情况进行调整,以患者能耐受且逐步增加主动运动为目标。
三、恢复期锻炼(发病3周后至6个月内)
(一)站立训练
先进行站立前准备,如靠墙站立、扶持站立,逐渐过渡到无扶持站立。患者靠墙站立时,双脚与肩同宽,患侧下肢稍向前,身体尽量保持直立;扶持站立时,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每次站立训练时间从几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5-20分钟,每天2-3次。对于有平衡障碍风险较高的患者,如合并帕金森病的患者,站立时要特别注意周围环境安全,防止摔倒。
(二)步行训练
首先进行步行准备训练,如踏步训练、重心转移训练。踏步训练时,患者患侧下肢先向前迈出一小步,然后健侧下肢跟上,重复进行;重心转移训练是让患者练习将身体重心从健侧转移到患侧,再从患侧转移到健侧。之后进行平行杠内步行、拐杖步行等训练。步行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步行能力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对于儿童偏瘫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训练方式要更具趣味性,以提高其参与度。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一)穿衣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穿脱上衣、裤子的训练。穿上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衣袖;脱上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再脱患侧衣袖。穿裤子时,先坐于床边,将患侧下肢穿入裤子,再穿健侧下肢。训练过程中要耐心指导,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反复多次训练。
(二)进食训练
训练患者自己用偏瘫侧手握住餐具进食,开始可选择容易握持和进食的餐具,如较大手柄的勺子、叉子等。从容易放入口中的食物开始,如软食、半流质食物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于吞咽功能有障碍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进食速度和食物性状,防止误吸。
五、注意事项
(一)适度原则
锻炼要遵循适度原则,避免过度疲劳。每次锻炼时间和强度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调整,以锻炼后患者不感到过度疲惫为宜。如果患者在锻炼过程中出现明显疼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咨询医生。
(二)长期坚持
偏瘫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长期坚持锻炼才能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都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长期锻炼计划,并坚持执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锻炼计划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逐步推进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