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与手癣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鉴别方面有不同特点。荨麻疹由多种因素引发,表现为风团和血管性水肿,血常规等有相应改变,依临床表现诊断需与丘疹性荨麻疹等鉴别;手癣由皮肤癣菌感染致,有特定临床分型,真菌镜检培养可诊断,需与手部湿疹等鉴别,不同年龄人群各有其发病及表现特点。
一、病因方面
荨麻疹:
多种因素可引发,如食物(鱼虾、蟹贝、牛奶、鸡蛋等)、药物(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等)、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花粉、动物皮屑、粉尘、某些化学物质、蚊虫叮咬等)。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因素(紧张、焦虑等)、内分泌改变(月经紊乱、妊娠等)、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之相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因相应诱因发病,生活方式上如接触特定过敏原环境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发病风险相对更高。
例如,有研究表明约1/3的患者可找到明确的病因,儿童可能因食用新的食物种类而诱发荨麻疹,女性在月经前期可能因内分泌变化导致荨麻疹发作频率增加。
手癣:
主要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如与患者共用毛巾、手套、拖鞋等生活用品,在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场所接触到病原菌而感染。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一般来说,经常处于潮湿环境、手部多汗、有外伤、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比如长期从事家务劳动导致手部皮肤经常潮湿的人群,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方面
荨麻疹:
主要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自觉瘙痒剧烈。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相似,但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更需仔细观察其皮肤表现及一般状况。例如婴儿荨麻疹可能以反复出现的风团为主要表现,需注意与其他婴儿期皮肤问题鉴别。
从性别角度看,并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特殊临床表现,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症状有一定变化。
手癣:
临床上可分为水疱型、鳞屑角化型、浸渍糜烂型。水疱型多发生在手指间、手掌侧,初期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壁厚而发亮,可融合成大疱;鳞屑角化型表现为手掌、手指的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冬重夏轻,易发生皲裂;浸渍糜烂型常见于指缝,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常伴有裂隙,有明显瘙痒。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类似,但儿童手癣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则表现与成人相似,但需注意其手部卫生及接触史的询问。例如儿童手癣可能因与家人共用物品而感染,表现为手部相应的皮疹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荨麻疹:
一般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若有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清总IgE可升高。皮肤点刺试验可检测患者对某种过敏原是否过敏,有助于寻找病因,但需由专业人员操作,不同年龄患者均可行该检查,但儿童进行检查时需注意安抚,避免因紧张不配合影响结果。例如对于怀疑食物过敏的患儿,可进行食物相关的点刺试验。
手癣:
真菌镜检和培养是诊断手癣的重要方法。取皮损边缘的鳞屑进行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可确定致病菌的种类,为选择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患者的检查操作类似,但儿童皮肤较娇嫩,取材时需注意轻柔。比如在取儿童手癣皮损鳞屑时,要避免过度用力损伤皮肤。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荨麻疹: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风团及消退特点等)即可诊断,但需寻找病因。需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后者多见于儿童,皮疹为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损害,中央常有小水疱,瘙痒剧烈,多与昆虫叮咬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需与类似皮疹表现的疾病鉴别,儿童在诊断时要考虑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及接触史对诊断的影响,比如是否有被蚊虫叮咬的可能等。
手癣: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可明确诊断,需与手部湿疹、汗疱疹等鉴别。手部湿疹多对称分布,皮疹多样,常有渗出倾向,瘙痒剧烈,真菌镜检阴性;汗疱疹好发于手掌、手指侧面及指端,皮疹为深在性小水疱,疱液清,干涸后形成脱皮,真菌检查阴性。不同年龄人群在鉴别时需考虑各自的特点,儿童手部湿疹可能与接触刺激性物质等有关,需结合病史及检查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