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炎是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致炎症病变,常见病原体有病毒等,病因与发病机制多样,临床表现有一般及神经系统症状,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一般、病因及对症支持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情况。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是大脑炎最常见的病因,如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在夏秋季高发,儿童相对更易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散发性的大脑炎,可累及大脑颞叶等部位。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局部淋巴结等部位繁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引起神经细胞的炎症、坏死、水肿等病理改变。
细菌感染:如化脓性细菌引起的化脓性大脑炎,多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菌感染病灶,细菌通过血行播散到达脑部引起炎症。
其他病原体:螺旋体、寄生虫等也可导致大脑炎,例如钩端螺旋体可通过接触污染的水等途径感染人体后侵犯脑部;脑型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疟原虫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导致炎症。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头痛往往比较剧烈,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神经系统症状:根据病变累及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若累及大脑皮层运动区,可出现肢体抽搐、瘫痪等症状;累及脑膜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还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幻觉、定向力障碍等。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病毒性大脑炎患者脑脊液压力可正常或轻度升高白细胞数可轻度增多,多为淋巴细胞增多;细菌感染引起的大脑炎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大脑炎脑脊液中可发现寄生虫相关的成分等。
病原学检查:通过检测脑脊液、血液等标本中的病原体抗原、抗体或核酸来明确病因,例如乙型脑炎病毒的特异性IgM抗体检测,若为阳性有助于乙型脑炎的诊断;单纯疱疹病毒的PCR检测可发现相应病毒的核酸。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发现脑实质内是否有低密度或高密度病灶等异常改变,有助于发现脑部的病变范围和程度,但对于早期轻微的炎症可能不太敏感。
头颅MRI:对脑实质病变的检测比CT更敏感,能更早发现脑部的水肿、坏死等病变,可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等情况。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加强护理,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昏迷患者要防止褥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病毒性大脑炎主要是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引起的大脑炎则需要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大脑炎需要进行抗寄生虫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方法;对于抽搐患者可使用抗惊厥药物控制抽搐;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预后情况
大脑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原体的种类、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一般来说,病毒性大脑炎如果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但重症患者可能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智力减退、肢体瘫痪、癫痫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大脑炎预后相对较差,死亡率较高,即使存活也容易留有严重后遗症;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大脑炎预后取决于寄生虫的种类及治疗效果等因素。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大脑炎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更易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惊厥等情况。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一旦怀疑儿童患有大脑炎应尽早就诊及时治疗。在护理方面需特别注意儿童的皮肤护理防止褥疮,保证营养供应以促进身体恢复。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较低,发生大脑炎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大脑炎治疗的影响以及大脑炎治疗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等情况。
孕妇:孕妇患大脑炎时需谨慎选择治疗药物,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治疗时要权衡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在保证孕妇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