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好发于育龄女性的常见妇科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具雄激素过高临床或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等特征常伴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代谢异常临床表现有月经失调、高雄激素表现、卵巢多囊改变、肥胖、不孕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中高胰岛素血症与胰岛素抵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异常诊断依据2003年鹿特丹标准需具备三项中两项并排除其他致雄激素升高和排卵异常疾病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调节月经周期、降低雄激素水平、促排卵及代谢异常管理特殊人群中育龄期需关注生育问题青春期要监测月经防内膜增生肥胖患者需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好发于育龄女性,其特征为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等,常伴随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代谢异常。
临床表现
月经失调:多数患者表现为月经稀发(周期≥35日)、闭经,也可出现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或经量无规律性。
高雄激素表现:包括多毛,常见于面部、下颌、乳晕周围等部位;痤疮,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区域;部分患者可有雄激素性脱发。
卵巢多囊改变:超声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或卵巢体积≥10ml,但卵巢多囊改变并非诊断所必需的唯一条件。
肥胖:约半数以上患者存在肥胖,多表现为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雄激素过多等因素相关。
不孕:因持续无排卵,患者受孕几率降低,是导致育龄期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PCOS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多个基因的变异可能与该病的发生相关,如胰岛素受体基因、高雄激素相关基因等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环境因素
高胰岛素血症与胰岛素抵抗:多数PCOS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机体为维持正常血糖水平会代偿性分泌过多胰岛素,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卵巢和肾上腺分泌雄激素,进而加重高雄激素状态,同时抑制卵泡正常发育和排卵。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异常: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频率增加,使垂体分泌促黄体生成素(LH)增多,LH/FSH比值升高,导致卵巢雄激素生成增加,卵泡发育障碍,出现持续无排卵。
诊断标准
依据2003年鹿特丹标准,需具备以下三项中两项:
稀发排卵或无排卵;
临床和(或)生化表现为高雄激素血症(如血清睾酮升高、出现多毛等高雄激素临床表现);
卵巢多囊改变(超声下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ml)。同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雄激素升高和排卵异常的疾病,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库欣综合征、分泌雄激素的肿瘤等。
治疗原则
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肥胖患者:通过均衡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和增加运动量(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减轻体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部分患者体重减轻10%左右即可恢复排卵和月经规律,降低心血管疾病等代谢并发症风险。
药物治疗
调节月经周期:可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降低雄激素水平,调整月经周期。
降低雄激素水平:对于高雄激素表现明显的患者,可选用螺内酯等药物,抑制卵巢和肾上腺雄激素合成。
促排卵治疗: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和调节月经周期基础上,可使用克罗米芬等促排卵药物,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对于药物促排卵效果不佳者,可考虑辅助生殖技术。
代谢异常管理:对于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同时有助于改善高雄激素状态和排卵功能。
特殊人群提示
育龄期女性:需关注生育问题,若有备孕计划,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促排卵等治疗,监测排卵情况,把握受孕时机;无生育需求者也需规范调节月经周期,预防子宫内膜增生等长期并发症。
青春期患者:要重视月经情况的监测,因青春期PCOS可能导致月经紊乱,长期无排卵易引发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甚至癌变,需定期随访,必要时给予适当干预以调整月经周期,同时关注心理状态,因为月经问题可能对青春期女性心理产生影响。
肥胖患者:强调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肥胖是PCOS病情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持续保持体重稳定或下降对改善代谢指标、恢复排卵等至关重要,且要注意避免因减肥方法不当(如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等其他健康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