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球菌W是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是引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严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感染呈上升趋势。它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致病机制为在鼻咽部定植后突破黏膜屏障入血引发败血症,再经血脑屏障致脑膜炎。临床表现有潜伏期、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和恢复期。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菌治疗(常用青霉素等)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有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公共卫生措施。
一、脑膜炎球菌W概述
脑膜炎球菌W是脑膜炎奈瑟菌的一种血清群,属于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在全球范围内,它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严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相较于其他血清群,脑膜炎球菌W引起的感染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可导致严重的侵袭性疾病,如败血症和脑膜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致病机制
脑膜炎球菌W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人体鼻咽部定植后,细菌可突破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细菌表面的荚膜多糖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进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引起败血症。当细菌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膜时,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脑膜炎,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110天,通常23天。
2.前驱期: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
3.败血症期:突发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40℃以上,伴有头痛、全身不适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70%90%的患者皮肤黏膜可见瘀点或瘀斑,病情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
4.脑膜炎期:在败血症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及抽搐。
5.恢复期: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症状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恢复正常。一般在13周内痊愈。
四、诊断
1.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季节,当地有流脑发生或流行,尤其是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2.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一般在(1020)×10/L以上,中性粒细胞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明显增多,以多核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脑脊液涂片可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3)细菌学检查: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是确诊的重要方法,阳性结果可明确病原菌。此外,皮肤瘀点涂片检查也有助于快速诊断。
(4)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可协助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
2.抗菌治疗: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是治疗脑膜炎球菌W感染的常用药物。
3.对症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颅内压升高时给予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惊厥时给予镇静剂。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脑膜炎球菌W后病情进展较快,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药物剂量需根据儿童体重精确计算。同时,儿童用药应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此外,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囟门等变化。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感染后预后较差。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选择药物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
3.孕妇:孕妇感染脑膜炎球菌W后,不仅自身病情较重,还可能影响胎儿健康。在治疗时,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必要时请妇产科医生会诊。
七、预防
1.疫苗接种:接种含脑膜炎球菌W成分的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目前已有多价结合疫苗可预防包括脑膜炎球菌W在内的多种血清群感染。
2.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在流行季节,尽量减少与患者的密切接触。
3.公共卫生措施:加强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