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疼痛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及其他因素。局部因素有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感染、病毒感染)、机械性(外伤、内裤)、皮肤病(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扁平苔藓);全身因素有神经系统(神经病变、神经根受压)、免疫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雌激素水平变化);其他因素有心理(不良心理状态影响感知)和生活方式(久坐、不注意清洁等增加风险)。
一、局部因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以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居多。研究表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外阴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其阴道分泌物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可刺激外阴皮肤黏膜,引发疼痛。例如,相关细菌代谢产生的胺类物质等会改变局部微环境,导致外阴出现不适、疼痛症状。
2.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较为常见,念珠菌大量繁殖时会侵袭外阴皮肤黏膜,引起炎症反应。患者外阴可出现红斑、肿胀,伴有明显瘙痒和疼痛,尤其在搔抓后疼痛可能加剧。显微镜下可见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局部组织学检查可见炎症细胞浸润。
3.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外阴疱疹,疱疹破裂后形成溃疡,导致剧烈疼痛。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的外阴病变,如尖锐湿疣,在病变较大或合并感染时也可能出现外阴疼痛症状。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可明确病毒感染类型。
(二)机械性因素
1.外伤:骑跨伤、性生活时的过度摩擦等都可能导致外阴局部组织损伤,引起疼痛。比如,剧烈的骑跨动作可能造成外阴皮肤黏膜的擦伤、血肿等,受伤部位会有明显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
2.内裤因素:长期穿着过紧、材质不透气的内裤,会对外阴皮肤持续产生摩擦、压迫,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外阴皮肤潮湿、不透气,容易引发炎症和疼痛。尤其是在夏季或运动量较大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三)皮肤病因素
1.外阴硬化性苔藓:是一种以外阴及肛周皮肤萎缩变薄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患者外阴皮肤出现白色病变,伴有瘙痒、疼痛,病变部位皮肤脆性增加,易发生皲裂。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表皮萎缩、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等改变。
2.外阴扁平苔藓:是一种皮肤-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外阴部出现多角形扁平丘疹,可融合成斑块,病变部位瘙痒明显,搔抓后易出现糜烂、溃疡,导致疼痛。组织学检查可见表皮角化过度、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等改变。
二、全身因素
(一)神经系统因素
1.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累及外阴部神经,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纤维发生病变,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功能,患者可出现外阴部感觉异常,如疼痛、麻木、灼热感等。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神经病变出现外阴疼痛症状的比例并不低,通过血糖监测、神经电生理检查等可辅助诊断。
2.神经根受压: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导致神经根受压时,可能会引起支配外阴区域的神经传导异常,出现外阴疼痛症状。这种疼痛往往伴有下肢的放射痛等表现,通过腰椎影像学检查(如CT、MRI)可发现腰椎病变情况。
(二)免疫系统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外阴部,出现外阴溃疡、疼痛等症状。患者同时可能伴有口腔黏膜溃疡、眼部病变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自身抗体阳性、炎症指标升高等。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外阴,导致外阴疼痛等表现。
(三)内分泌因素
1.雌激素水平变化: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外阴皮肤黏膜变薄、萎缩,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干燥、瘙痒、疼痛等症状。这是因为雌激素对维持外阴皮肤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雌激素缺乏会使外阴组织发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
三、其他因素
(一)心理因素
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患者对外阴疼痛的感知和耐受。心理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机体的生理状态,导致疼痛阈值降低,使患者感觉外阴疼痛更为明显。例如,一些慢性外阴疼痛综合征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通过心理评估(如焦虑抑郁量表)可发现相关问题。
(二)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久坐、不注意外阴清洁卫生、过度使用刺激性清洁剂清洗外阴等都可能对外阴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增加外阴疼痛的发生风险。久坐会导致外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滋生;不注意清洁或使用刺激性清洁剂会破坏外阴的正常菌群和酸碱平衡,引发炎症和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