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病人康复包括全面评估,采用良肢位摆放、被动与主动运动、平衡协调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方法,应用辅助器具,把握好康复治疗时机与频率,同时注意安全第一、循序渐进及结合心理康复,不同年龄等患者康复各有特点。
偏瘫病人康复包括全面评估,采用良肢位摆放、被动与主动运动、平衡协调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方法,应用辅助器具,把握好康复治疗时机与频率,同时注意安全第一、循序渐进及结合心理康复,不同年龄等患者康复各有特点。
一、康复评估
偏瘫病人康复前需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运动功能评估(如Brunnstrom分期等,用于判断肢体运动恢复阶段)、肌张力评估(了解肌肉紧张度情况)、平衡与协调能力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如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穿衣、进食等自理能力)。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评估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偏瘫患者可能更关注平衡能力对跌倒风险的影响,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考虑血糖控制对康复训练中伤口愈合等的影响。
二、康复训练方法
(一)良肢位摆放
1.仰卧位:患侧肩部下方垫薄枕使肩部前伸,患侧上肢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患侧臀部下方垫薄枕使骨盆前伸,患侧下肢髋、膝关节下方垫薄枕,保持下肢伸展、稍外旋。
2.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枕头上。
3.患侧卧位:头部垫枕,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大于90°,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曲。良肢位摆放可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不同年龄患者摆放时需注意力度和舒适程度,避免造成皮肤损伤等。
(二)被动运动
在康复早期,由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包括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等活动,每个关节每次活动5-10次,每天3-4次。被动运动可维持关节活动度,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偏瘫患者,特别是卧床或活动受限的患者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患者被动运动的幅度和力度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避免过度牵拉造成损伤。
(三)主动运动
当患者有一定运动恢复能力时,引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例如从简单的握拳、伸指开始,逐渐过渡到坐起、站立、行走等运动。对于儿童偏瘫患者,要根据其发育阶段进行适合的主动运动引导,成人偏瘫患者则可根据其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难度。
(四)平衡与协调训练
1.坐位平衡训练:先从无支撑坐位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支撑坐位、患侧负重坐位等。
2.站立平衡训练:从静态站立开始,逐步进行重心转移、前后左右移动等动态站立平衡训练。平衡与协调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同年龄患者平衡训练的难度和方式不同,老年患者需更注重安全性,防止跌倒。
(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训练。例如穿衣训练,教患者先穿患侧肢体再穿健侧肢体,脱衣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进食训练可使用特殊餐具帮助患者自主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考虑其年龄、生活习惯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辅助器具的应用
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可应用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轮椅等。对于行动不便的偏瘫患者,拐杖或助行器可帮助其站立和行走,轮椅可用于远距离移动或休息。选择辅助器具时要考虑患者的身高、体重、运动功能等因素,确保使用安全舒适。
四、康复治疗的时机与频率
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一般在病情稳定后48小时即可开始康复评估和早期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频率通常为每天1-2次,每次30-60分钟,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适当调整。不同年龄患者的康复治疗时机和频率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偏瘫患者康复治疗需更谨慎,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五、康复中的注意事项
1.安全第一: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防止患者跌倒、受伤等,特别是在进行站立、行走等训练时,要有专人陪护。对于老年患者和平衡能力较差的患者,更要加强安全防护。
2.循序渐进: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和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患者疲劳或损伤。
3.结合心理康复:偏瘫患者往往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在康复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可通过与患者交流、鼓励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陪伴和鼓励,成人患者则需针对其心理压力源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