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有前兆和典型症状,前兆包括短暂性视力障碍、频繁打哈欠、血压异常、手脚麻木;典型症状有运动障碍(偏瘫、肢体协调障碍)、语言障碍(失语、构音障碍)、意识障碍(嗜睡、昏迷),不同情况对应不同人群及影响,需重视相关表现及时应对。
一、脑血栓的前兆
1.短暂性视力障碍
年龄方面,中老年人较为常见。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看东西不完整,这种情况可能是视网膜中心动脉或分支动脉因脑血流量减少,缺血缺氧导致视网膜缺血所致。一般能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容易被忽视,但这是脑血栓前兆的一种表现。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更易出现这种前兆,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管狭窄等情况。
2.频繁打哈欠
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据研究,在脑血栓发病前5-10天,约80%的人会出现频繁打哈欠的现象。这是因为脑动脉硬化、管腔变窄、脑缺血缺氧加重,刺激呼吸中枢而引起频繁打哈欠。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以及本身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更容易出现频繁打哈欠的前兆。
3.血压异常
无论是高血压还是低血压都可能是脑血栓前兆。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也可能是脑血栓形成的前兆。年龄较大的人群,血管弹性下降,对血压变化的调节能力减弱,所以更需关注血压变化。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药的人群,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出现大幅波动,需警惕脑血栓前兆;本身有低血压的中老年人,若血压进一步降低,也可能存在脑灌注不足,增加脑血栓风险。
4.手脚麻木
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但中老年人较多见。常表现为单侧手脚突然麻木,感觉减退或丧失,有的还会伴有肢体无力。这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感觉中枢的血液供应,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因为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神经和血管,更容易出现手脚麻木的前兆;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缺乏运动的人群,也可能因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出现类似症状,但需要与脑血栓前兆的手脚麻木相鉴别。
二、脑血栓的典型症状
1.运动障碍
偏瘫:最为常见,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严重时不能自主活动。这是因为脑部负责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导致对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年龄较大、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生偏瘫的风险相对较高。如果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偏瘫症状出现时,需要尽快就医,因为偏瘫的严重程度与脑组织受损范围和程度相关,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肢体协调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走路不稳、持物不稳等情况,表现为行走时向一侧偏斜,拿东西时容易掉落。这是由于小脑等平衡调节相关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了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对于有酗酒史的人群,本身可能存在脑损伤风险,再加上脑血栓导致的肢体协调障碍,会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人密切关注和照顾。
2.语言障碍
失语:包括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运动性失语表现为患者能理解他人话语,但自己无法表达;感觉性失语则是患者能说话,但说的内容无法被理解,常伴有错乱。语言中枢受损是导致语言障碍的原因,脑血管病变累及语言中枢区域时会出现此类症状。有长期吸烟、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脑血管更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语言障碍。一旦出现语言障碍,应及时评估病情,因为语言功能的恢复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构音障碍:表现为说话不清,发音困难,但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和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由于支配咽喉部肌肉运动的神经受损,导致发音器官协调功能出现障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神经功能有所减退,更容易出现构音障碍相关的脑血栓前兆或症状,需要家人在日常交流中多给予耐心,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等。
3.意识障碍
嗜睡:患者表现为过度困倦,睡眠时间明显增多,难以被唤醒。这是因为脑部广泛缺血缺氧,影响了大脑的觉醒机制。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老年人,出现嗜睡症状时要高度警惕脑血栓,因为意识障碍的程度反映了脑部受损的严重程度,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至关重要。
昏迷:是较为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患者完全丧失意识,对任何刺激都无反应。通常是由于脑血栓病变范围大,脑组织严重缺血坏死,累及重要的生命中枢等区域所致。昏迷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家人应保持冷静,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等基本生命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