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附件囊肿包括卵巢和输卵管的囊性肿物,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与生理周期有关、可自行消失,病理性有多种类型及不同成因、特点,诊断靠妇科检查、超声、肿瘤标志物等,治疗分生理性定期复查和病理性的手术、药物等,不同人群情况不同,需综合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定义
子宫附件囊肿是妇科常见疾病,附件包括卵巢和输卵管,子宫附件囊肿通常指卵巢囊肿和输卵管囊肿,是发生在卵巢或输卵管的囊性肿物。
二、分类及成因
(一)生理性囊肿
成因:多与女性生理周期有关,常见的如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在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泡未能破裂排卵,继续生长形成卵泡囊肿;排卵后形成的黄体,若持续存在并生长,就会形成黄体囊肿,一般与内分泌因素相关,育龄期女性较易出现。
特点:通常体积较小,直径一般小于5厘米,多可在2-3个月经周期后自行消失,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二)病理性囊肿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
成因: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卵巢上,周期性出血形成囊肿,囊内为陈旧性血性液体,形似巧克力。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相关,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尤其是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或经期剧烈运动等情况的人群。
特点:囊肿大小不一,随着月经周期可能会有增大,常伴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交痛等症状,还可能影响生育。
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
成因:属于卵巢的良性肿瘤,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卵巢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有关。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以生育年龄女性多见。
特点:浆液性囊腺瘤多为单房,壁薄,囊内为清亮浆液;黏液性囊腺瘤多为多房,囊内为黏稠黏液。一般囊肿体积可较大,直径从几厘米到数十厘米不等,多为单侧发生,通常无明显症状,较大囊肿可能会有腹胀等压迫症状。
卵巢畸胎瘤
成因:来源于生殖细胞,瘤体内含有多种组织成分,如毛发、牙齿、皮脂等。发病原因可能与胚胎时期生殖细胞异常分化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20-40岁女性多见。
特点:分为成熟畸胎瘤(良性)和未成熟畸胎瘤(恶性,较少见)。成熟畸胎瘤多为囊性,囊内含有油脂和毛发等成分;未成熟畸胎瘤则含有未成熟的组织。一般肿瘤较小时无明显症状,较大时可能出现腹部包块、腹痛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一)妇科检查
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初步触及附件区的肿块,但对于较小或位置较深的囊肿可能触及不准确。
(二)超声检查
B超:是诊断子宫附件囊肿的常用方法,能清晰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囊壁情况等。通过超声可区分囊肿是囊性还是实性,以及判断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囊肿。例如,生理性囊肿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而病理性囊肿可能有不同的回声表现。
彩色多普勒超声:还可观察囊肿内血流情况,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一般恶性肿瘤血流信号较丰富。
(三)肿瘤标志物检查
对于某些病理性囊肿,如卵巢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畸胎瘤等,可检测CA125、CA199等肿瘤标志物,辅助判断囊肿的性质,但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恶性肿瘤,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
(一)生理性囊肿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多数可自行消退。
(二)病理性囊肿
手术治疗:
卵巢囊肿剥除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尽量保留卵巢正常组织,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等。
附件切除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或囊肿为恶性的患者,如一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较大时,可能行患侧附件切除术。
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特定的囊肿,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卵巢囊肿,可使用药物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进展,如口服避孕药等,但药物治疗一般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或不适宜手术患者的暂时治疗措施。
五、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一)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由于生理周期的变化,生理性囊肿相对常见,要注意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监测。若出现痛经进行性加重、不孕等情况,需警惕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囊肿的可能,及时就医检查。
(二)中老年女性
中老年女性出现子宫附件囊肿时,要更加重视病理性囊肿的可能,尤其是恶性肿瘤的风险相对增加,一旦发现囊肿,应尽快明确其性质,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子宫附件囊肿有多种类型,其诊断和治疗需综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通过多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后,根据囊肿的性质、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