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存在多种运动异常,包括骨盆运动异常(患侧骨盆抬高)、髋关节运动异常(屈曲受限、内收内旋)、膝关节运动异常(屈曲困难、过伸)、踝关节运动异常(背屈受限、足下垂内翻),这些异常分别对不同人群的骨骼肌肉发育、步态、行走功能及相关关节等产生不良影响。
一、骨盆运动异常
(一)患侧骨盆抬高
1.机制及表现:偏瘫患者由于患侧下肢肌张力异常等原因,在行走时患侧骨盆会出现抬高现象。这是因为患侧下肢无法正常支撑体重,身体为了适应这种情况,通过抬高患侧骨盆来调整重心,以保证行走时的平衡。例如,在观察患者行走步态时,可以明显看到患侧骨盆位置高于健侧骨盆。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对于儿童偏瘫患者,这种骨盆抬高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骨骼肌肉发育,因为长期异常的骨盆运动可能导致脊柱等部位的力学平衡失调;对于成年患者,会影响行走的效率和稳定性,增加跌倒的风险,尤其在一些不平整的路面行走时更易发生。
二、髋关节运动异常
(一)髋关节屈曲受限
1.机制及表现:偏瘫患者患侧髋关节屈曲往往受限。这是由于患侧下肢的伸肌痉挛等因素导致。在行走周期中,正常的髋关节屈曲是保证下肢顺利摆动的关键,而偏瘫患者患侧髋关节屈曲受限会使得下肢摆动困难,表现为患侧下肢向前迈出时不够灵活。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儿童偏瘫患者髋关节屈曲受限会影响其正常的步态发育,可能导致步态的进一步异常发展;成年患者则会影响行走的步幅等,使得行走速度减慢,长期如此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如上下楼梯等动作会受到明显影响。
(二)髋关节内收内旋
1.机制及表现:偏瘫患者患侧髋关节常出现内收内旋的情况。这是因为患侧下肢的肌肉张力异常,内收肌等紧张,导致髋关节处于内收内旋的姿势。在行走时,这种异常姿势会使得患侧下肢在摆动相时不能正常外展,影响下肢的正常运动轨迹。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儿童患者长期的髋关节内收内旋会影响下肢的正常生长发育,可能导致下肢外观和功能的异常;成年患者会进一步加重行走时的异常步态,增加能量消耗,并且容易导致膝关节等部位的力学异常,引发相关关节的问题。
三、膝关节运动异常
(一)膝关节屈曲困难
1.机制及表现:由于患侧下肢的伸肌痉挛等原因,偏瘫患者患侧膝关节屈曲往往困难。在行走的摆动相后期和支撑相早期,膝关节需要屈曲来适应下肢的运动和体重的转移,而偏瘫患者患侧膝关节屈曲困难会导致下肢摆动不流畅,影响整个步态的连续性。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儿童患者膝关节屈曲困难会干扰其正常的步态形成,可能导致步态发育偏离正常轨迹;成年患者会使行走时的步幅缩短,行走费力,并且长期的膝关节屈曲困难可能会引起膝关节周围肌肉的代偿性损伤等问题。
(二)膝关节过伸
1.机制及表现:部分偏瘫患者患侧膝关节会出现过伸现象。这是因为患侧下肢的肌肉力量不平衡,伸肌力量相对过强等因素导致。在支撑相时,正常的膝关节应该有一定的屈曲稳定,而过伸的膝关节会使得下肢的力学结构发生改变,影响行走的稳定性。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儿童患者膝关节过伸可能会影响其下肢的生物力学平衡,对骨骼肌肉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成年患者会增加膝关节的压力,长期可能导致膝关节的退变等问题,并且过伸的膝关节在行走时容易引起膝关节的疼痛等不适。
四、踝关节运动异常
(一)踝关节背屈受限
1.机制及表现:偏瘫患者患侧踝关节背屈受限较为常见。这是由于小腿的肌肉痉挛等原因,使得踝关节不能正常背屈。在行走时,踝关节背屈是保证足跟着地后顺利进行足的摆动相的重要环节,背屈受限会导致患侧足跟着地时不能很好地控制,影响步态的正常进行。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儿童患者踝关节背屈受限会影响其正常的足的运动功能发育,可能导致足的形态和功能异常;成年患者会使行走时足的着地方式异常,增加足底的压力分布不均,容易引起足底筋膜炎等问题,并且也会影响行走的平衡和稳定性。
(二)足下垂内翻
1.机制及表现:偏瘫患者患侧常出现足下垂内翻的情况。这是因为小腿的伸肌痉挛和足的屈肌痉挛共同作用导致。在行走时,足下垂内翻会使得患侧足在摆动相时不能正常离地,影响下肢的摆动,并且在支撑相时足的着地和负重也会出现异常,导致步态的明显异常。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儿童患者足下垂内翻会严重影响其步态发育,可能导致步态的畸形进一步加重,影响其未来的行走和运动能力;成年患者会极大地影响行走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使患者更倾向于采用异常的步态模式行走,长期下来会对全身的运动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