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妇女外阴瘙痒病因多样,包括局部的阴道炎、外阴局部病变、不良卫生习惯及全身的糖尿病、黄疸维生素缺乏等全身性疾病。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调整生活方式,针对不同病因如阴道炎、外阴局部病变、全身因素等分别采取相应治疗,特殊人群要谨慎处理及关注症状变化。
一、明确病因
中老年妇女外阴瘙痒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包括:
阴道炎:如萎缩性阴道炎,绝经后妇女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壁萎缩,黏膜变薄,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阴道内pH值上升,局部抵抗力降低,易受细菌感染引起炎症,出现外阴瘙痒、灼热感等症状;还有霉菌性阴道炎,由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也会导致外阴瘙痒,且瘙痒症状较为严重,常伴有白带增多,呈豆腐渣样或凝乳状。
外阴局部病变:外阴硬化性苔藓,是一种以外阴及肛周皮肤萎缩变薄为主的皮肤疾病,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病变区域皮肤变薄、变白,伴有皲裂与溃疡;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患者搔抓后可出现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等改变。
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清洁,长时间不更换内裤,经血、阴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刺激外阴皮肤,容易引起瘙痒。
全身因素包括: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尿液中含糖量增加,刺激外阴皮肤,可引起外阴瘙痒,同时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据相关研究,约有1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外阴瘙痒的表现。
黄疸、维生素A、B缺乏:黄疸患者由于血液中胆盐含量升高,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可引起全身性或局限性瘙痒,其中外阴瘙痒较为常见;维生素A缺乏时,皮肤干燥、脱屑,也可能出现外阴瘙痒;维生素B缺乏可引起脂溢性皮炎,累及外阴时可导致瘙痒。
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重度贫血、白血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伴有外阴瘙痒的症状。
二、一般处理措施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中老年妇女应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洗液。清洗时要注意由前向后清洗,保持外阴的清洁。要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并勤换内裤,换下的内裤要及时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以达到杀菌的作用。
避免搔抓:外阴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可以通过轻轻拍打外阴或使用冷敷等方式来缓解瘙痒感。
调整生活方式: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同时要减少咖啡、浓茶的摄入。
三、针对不同病因的应对方法
阴道炎相关
萎缩性阴道炎:可在医生指导下局部使用雌激素制剂,增加阴道抵抗力,如结合雌激素软膏等。同时可使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如诺氟沙星制剂等。
霉菌性阴道炎:可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栓剂、咪康唑栓剂等,也可口服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但要注意,使用药物时需严格遵循医嘱,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用药方式。
外阴局部病变相关
外阴硬化性苔藓: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氯倍他索软膏等,以缓解瘙痒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复发风险,需谨慎选择。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软膏等,以缓解瘙痒症状。同时要避免搔抓等刺激,可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减轻患者因瘙痒带来的焦虑情绪。
全身因素相关
糖尿病:要积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药物治疗等方法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以下。当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后,外阴瘙痒的症状也会有所缓解。
黄疸、维生素缺乏相关:对于黄疸患者,需要针对引起黄疸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治疗肝胆疾病等;对于维生素A、B缺乏的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如动物肝脏、胡萝卜等)、维生素B(如谷类、豆类、肉类等)的食物来补充维生素,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制剂。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中老年妇女在应对外阴瘙痒时,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身体状况。由于中老年女性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在处理外阴瘙痒时要更加谨慎。在选择清洁用品和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产品。同时,要密切关注外阴瘙痒的症状变化,如果瘙痒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或者出现外阴皮肤红肿、破溃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因为情绪因素也可能对外阴瘙痒的症状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