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的诊断需从多方面进行,包括详细病史采集(关注年龄、性别等因素及既往疾病史等)、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运动功能检查如肌力、肌张力、协同及分离运动,反射检查如浅反射、深反射)、影像学检查(头颅CT快速发现病变、头颅MRI更早发现早期病变、脑血管造影为脑血管疾病诊断金标准)、电生理检查(脑电图对部分神经功能异常性偏瘫有辅助诊断价值、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判断肌肉和周围神经功能状态),综合多方面评估以准确诊断偏瘫并明确病因来制定治疗方案。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某些病因可能有一定倾向,如女性偏头痛相关的偏瘫可能有其特点,但总体病史采集时需全面询问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等)、近期是否有头部外伤史、感染史等。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运动功能检查
肌力检查:采用0-5级肌力评分法评估患者各肢体的肌力情况。0级为完全瘫痪,无肌肉收缩;1级为有轻微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为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抬起;3级为肢体能抬起,但不能对抗阻力;4级为能对抗一定阻力,但肌力较弱;5级为肌力正常。通过检查可以明确偏瘫侧肢体的肌力减退程度,例如偏瘫侧上肢可能出现肌力下降,不能正常完成抬举等动作。
肌张力检查:检查肌肉的紧张度,可分为增高、减低等情况。痉挛性偏瘫患者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出现折刀样肌张力增高;而迟缓性偏瘫早期可能有肌张力减低。例如触摸偏瘫侧肢体的肌肉,感受其紧张程度,与对侧对比。
协同运动及分离运动检查:观察患者在运动时是否存在协同运动模式异常,以及能否完成分离运动。正常情况下肢体各肌群能相对独立运动,而偏瘫患者可能出现协同运动占主导,分离运动困难的情况,如上肢屈曲协同运动模式,表现为肩屈曲、外展、外旋,肘屈曲,前臂旋前,腕屈曲、尺偏,指屈曲等动作常同时出现,而不能单独完成某一关节的运动。
反射检查
浅反射:包括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偏瘫时患侧浅反射常减弱或消失。例如检查腹壁反射时,用钝头竹签分别沿肋缘下、脐平及腹股沟上的平行方向,由外向内轻划腹壁皮肤,观察双侧腹壁肌肉收缩情况,患侧可能出现反射减弱或消失。
深反射: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偏瘫患者患侧深反射常亢进,可出现腱反射活跃、亢进,伴病理反射阳性,如巴宾斯基征(Babinskisign),检查时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根部转向内侧,若拇指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为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快速发现脑部病变。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头颅CT可显示高密度病灶;脑梗死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例如在脑出血患者中,头颅CT能清晰看到颅内某一部位的高密度团块状影,有助于明确出血的部位、范围等;脑梗死患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随着时间推移可发现相应区域的低密度改变。
头颅MRI:对脑组织的分辨力比CT高,能更早发现脑梗死病灶,尤其是在脑梗死早期,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可早期发现缺血半暗带。对于某些颅内病变,如脑梗死、脑肿瘤、脱髓鞘病变等的诊断价值优于CT。例如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MRI的DWI成像可清晰显示病灶为高信号,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
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可明确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动脉瘤、血管畸形等情况。对于考虑脑血管病变导致偏瘫的患者,DSA检查可以精准地了解脑血管的具体病变情况,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如发现颅内动脉狭窄可考虑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电生理检查
脑电图(EEG):对于部分由脑部神经功能异常导致偏瘫的患者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如某些癫痫性疾病导致的偏瘫可能伴有脑电图的异常放电改变。例如在一些癫痫相关性偏瘫患者中,脑电图可记录到相应脑区的痫性放电波。
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有助于判断肌肉和周围神经的功能状态。通过肌电图检查可以了解肌肉的电活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肌肉失神经支配等情况;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评估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对于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偏瘫有诊断意义。例如在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偏瘫患者中,肌电图可显示肌肉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异常电活动,神经传导速度可出现减慢等改变。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电生理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才能准确诊断偏瘫,并进一步明确导致偏瘫的具体病因,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