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表现多方面,有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如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迟于正常儿,姿势异常包括肌张力异常致姿势改变等;有肌张力异常,分增高(痉挛型表现)和减低(软瘫型表现);有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病理反射引出;有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发育迟缓;有智力障碍,约2/3患儿不同程度智力受损;部分患儿可出现癫痫发作;有视觉、听觉障碍,如斜视、弱视、听力减退等,对有高危因素小儿应密切关注其发育,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评估以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肌张力异常导致的姿势改变。如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肘关节、腕关节屈曲,手指紧握呈拳状;下肢伸直,大腿内收交叉,呈剪刀步态。这是由于脑部病变使得肌肉张力失调,长期异常的肌张力影响了肢体的正常摆放姿势。此外,还可能出现头部控制异常,如仰卧位时头后仰,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或偏向一侧等情况。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多为痉挛型脑瘫的表现,可涉及四肢、躯干等部位。检查时可发现肌肉较硬,被动运动肢体时阻力增大。例如,家长给患儿屈伸手臂时,能感觉到明显的阻力,这是因为神经传导通路异常,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肌张力增高会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限制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进而影响其运动能力的发展。
肌张力减低:可见于软瘫型脑瘫患儿,表现为肌肉松软,关节活动范围增大,患儿可能出现肢体下垂、不能自主运动等情况。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肌肉失去正常的神经调控,肌肉张力过低,无法维持正常的肢体姿势和运动。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而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往往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正常应在3-6个月消失,脑瘫患儿可能8个月甚至更晚仍存在该反射。原始反射是婴儿神经系统发育的一种表现,其延迟消失反映了脑瘫患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异常,影响了正常的神经反射调节机制。
病理反射引出:如2岁以后还可引出巴宾斯基征阳性等病理反射。这是因为脑部病变破坏了正常的神经传导通路,使得原本被抑制的病理反射重新出现。病理反射的引出提示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是脑瘫患儿神经系统异常的重要表现之一。
语言障碍
发音不清:部分脑瘫患儿存在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发音不准确,不能清晰地发出各种语音。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与语言相关的神经中枢及肌肉的协调功能,导致发声、构音器官的肌肉控制出现问题。例如,患儿可能无法准确控制嘴唇、舌头等部位的运动来发出正确的语音。
语言发育迟缓:脑瘫患儿语言发育往往落后于正常儿童,可能出现开始说话的月龄延迟,词汇量少,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愿等情况。这是因为语言的发育需要大脑多个区域的协同工作,脑瘫患儿大脑受损影响了语言中枢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从而导致语言发育迟缓。
智力障碍
不同程度智力受损:约有2/3的脑瘫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其中重度智力障碍者也较为常见。智力障碍的程度与脑瘫的病情严重程度往往相关,病情越重,智力障碍可能越明显。这是因为大脑是智力活动的中枢,脑瘫患儿脑部病变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从而导致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例如,在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
癫痫发作
部分患儿可出现:约有1/3-1/2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类型多样,如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等。癫痫发作是由于脑部异常放电引起,脑瘫患儿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的阈值降低,从而容易引发癫痫。癫痫发作会进一步加重患儿的脑损伤,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相应的监测和治疗。
视觉、听觉障碍
视觉障碍:不少脑瘫患儿存在视觉问题,如斜视、弱视、视力低下等。这可能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视觉中枢及相关神经通路的发育和功能,导致视觉感知和处理出现障碍。例如,患儿可能无法准确聚焦物体,对周围视觉环境的感知能力下降。
听觉障碍:部分患儿也会出现听力减退等听觉问题。同样是因为脑部病变累及听觉相关的神经结构,影响了声音的传导和处理,导致患儿听力异常。这会影响患儿与外界的交流和信息获取,对其整体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小儿脑瘫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涉及运动、神经、智力、感官等多个系统。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小儿(如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等),家长应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上述异常表现中的一种或多种,应及时带患儿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最大程度改善患儿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