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致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异常引发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的疾病,有出生前、时、后等发病因素,具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表现,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等诊断,需康复训练等治疗,日常要做好护理,早期诊断干预对改善预后重要,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助其融入社会。
发病原因
出生前因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可能增加小儿患脑瘫的风险,如有家族中有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遗传史的情况,胎儿发生脑瘫的几率相对较高。
母体因素:母亲在孕期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导致胎儿脑供血不足;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孕妇孕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也可能干扰胎儿脑部正常发育。
出生时因素:
早产: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尤其是脑部,容易出现颅内出血、脑缺氧等情况,从而引发脑瘫。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生脑瘫的可能性越大。
难产: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受到过度挤压、产程过长等导致胎儿脑部缺氧,如脐带绕颈、胎盘早剥等情况,会使脑部组织因缺氧受损,增加脑瘫发生几率。
出生后因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出生后严重的窒息可导致脑部缺氧缺血,若未能及时纠正,可能损伤脑组织,引发脑瘫。
新生儿颅内出血: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较为常见,出血会压迫脑组织,影响其正常功能,进而增加脑瘫发生风险;产伤导致的颅内出血同样可能损伤脑部结构,引发运动和姿势等方面的异常。
主要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患儿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及手指精细运动发育迟缓。运动姿势异常,常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可出现肌张力增高,导致肢体僵硬,活动受限;或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肢体松软无力。例如,患儿可能无法正常独坐,站立时双腿交叉呈剪刀样,行走时足尖着地、呈踮脚步态等。
姿势异常:常呈现多种异常姿势,如头后仰、下肢交叉、角弓反张等。在仰卧位时,头偏向一侧,四肢呈现不对称姿势;俯卧位时,头部不能抬起或抬起困难等。
伴随症状:部分患儿伴有智力低下,表现为认知、语言等方面发育落后;有的伴有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形式多样;还可能出现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等;听力障碍、语言障碍也较为常见。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围生期情况及出生后新生儿期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可能导致脑瘫的高危因素。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儿的肌张力、肌力、原始反射、姿势反射等,观察运动发育是否符合相应月龄的正常标准。
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结构,有助于发现脑部发育异常、出血、畸形等情况;头颅CT对颅内出血等情况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发育评估:通过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格塞尔发育量表等评估患儿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适应能力等发育情况,若发现发育落后于正常儿童,需进一步排查脑瘫可能。
治疗与康复干预
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训练:包括粗大运动训练,如翻身、坐、爬、站、走等训练,以及精细运动训练,如手指抓握、操作玩具等训练,通过反复的运动练习,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和发育。
姿势矫正训练:针对患儿异常姿势,采用特定的训练方法进行矫正,如利用矫形器具辅助纠正异常的肢体姿势,结合按摩、理疗等手段,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姿势异常。
语言训练:对于伴有语言障碍的患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帮助患儿提高语言能力。
综合治疗:可结合药物治疗,如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等辅助神经细胞的修复,但药物治疗并非主要的治疗手段,且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同时,还可根据患儿情况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辅助康复。
特殊人群(小儿)护理与注意事项
日常护理:
为患儿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防止摔倒、碰撞等意外发生。由于患儿运动功能受限,要帮助其定期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儿,要注意喂食方式,避免呛咳。
康复训练中的注意事项: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若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同时,要给予患儿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增强其康复训练的信心。
小儿脑瘫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通过综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尽可能减轻患儿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使患儿能够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