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的诊断需综合外观观察、细胞计数与分类、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不同脑炎外观有变化;细胞计数与分类可初步判断脑炎类型,如化脓性脑炎中性粒细胞多,病毒性脑炎淋巴细胞多,结核性脑炎早期中性粒、后期淋巴多;生化检查中蛋白质、糖、氯化物含量在不同脑炎中有不同变化;病原学检查通过细菌涂片、培养及病毒学检查明确病原体;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和MRI可辅助发现脑部病变,帮助鉴别不同类型脑炎。
一、外观观察
(一)颜色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若为脑炎患者,其脑脊液颜色可能发生变化,如结核性脑炎时,脑脊液可呈毛玻璃样;化脓性脑炎时,脑脊液可呈浑浊米汤样等。不同颜色变化反映了不同病原体感染及炎症反应程度等情况。
二、细胞计数与分类
(一)细胞计数
1.正常范围:成人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通常为(0-5)×10/L,儿童稍高,约(0-15)×10/L。
2.脑炎时变化:化脓性脑炎时,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可高达数千×10/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毒性脑炎时,细胞计数一般轻度升高,多在(1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结核性脑炎时,细胞计数中度升高,多为(50-500)×10/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通过细胞计数可初步判断是细菌性、病毒性还是结核性等不同类型脑炎的大致方向。
(二)细胞分类
不同类型脑炎细胞分类有差异,如前面所述,化脓性脑炎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病毒性脑炎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结核性脑炎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后期淋巴细胞增多等,细胞分类有助于进一步鉴别脑炎类型。
三、生化检查
(一)蛋白质含量
1.正常范围:成人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为0.15-0.45g/L,儿童为0.2-0.4g/L。
2.脑炎时变化:化脓性脑炎时,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可高达1-5g/L;病毒性脑炎时,蛋白质含量轻度升高,多在0.5-1.5g/L;结核性脑炎时,蛋白质含量中度升高,多为0.5-2g/L。蛋白质含量变化与炎症程度相关,炎症越重,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越严重,蛋白质漏出越多。
(二)糖含量
1.正常范围:成人脑脊液糖含量为2.5-4.4mmol/L,约为血糖的1/2-2/3。
2.脑炎时变化:化脓性脑炎时,糖含量明显降低,可低于1.1mmol/L;结核性脑炎时,糖含量也降低,多在1.1-2.2mmol/L;病毒性脑炎时,糖含量一般正常或轻度降低。糖含量变化是因为病原体代谢消耗葡萄糖等原因,不同类型脑炎糖代谢受影响程度不同。
(三)氯化物含量
1.正常范围:成人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120-130mmol/L。
2.脑炎时变化:结核性脑炎时,氯化物含量明显降低,可低于102mmol/L;化脓性脑炎时,氯化物含量轻度降低;病毒性脑炎时,氯化物含量多正常。结核性脑炎时氯化物降低是由于结核杆菌感染导致代谢紊乱等因素影响氯化物平衡。
四、病原学检查
(一)细菌涂片与培养
1.细菌涂片:对脑脊液进行革兰氏染色等涂片检查,若发现化脓性脑炎相关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则有助于化脓性脑炎的诊断;对于结核性脑炎,可通过抗酸染色寻找结核杆菌。
2.细菌培养:将脑脊液接种于合适培养基进行培养,能明确是否有病原菌生长,如培养出结核杆菌则为结核性脑炎,培养出化脓性细菌则为化脓性脑炎等,培养出病原菌可直接确定病原体类型,对针对性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病毒学检查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脑脊液中的病毒核酸,如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核酸等,可明确是否为病毒性脑炎及具体病毒类型,对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能精准判断是哪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
五、影像学检查辅助鉴别
(一)头颅CT
1.作用:可帮助发现脑炎相关的脑部病变,如化脓性脑炎可能伴有脑脓肿、脑水肿等表现,可见局部低密度影等;结核性脑炎可能有脑膜强化等表现;病毒性脑炎部分患者头颅CT可无明显异常,部分可能有轻度脑水肿等改变。头颅CT能从形态学上辅助判断脑炎情况,但对于一些早期或轻度病变可能不如磁共振成像(MRI)敏感。
(二)头颅MRI
1.优势:对脑组织病变显示比CT更敏感,能更早发现脑炎相关的细微病变,如病毒性脑炎早期可能在MRI上发现颞叶等部位的异常信号改变;结核性脑炎可清晰显示脑膜强化、脑实质内结核病灶等;化脓性脑炎能更好显示脑内脓肿、水肿等情况,通过头颅MRI的影像学表现结合脑脊液检查结果,能更准确地鉴别不同类型脑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