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脑梗塞属于慢性病,其具有发病与多种慢性危险因素相关、治疗与康复具长期性等特点。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人要谨慎用药、适度康复并关注心理;女性围绝经期后要更严格控血脂,关注身体和心理特点;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需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来配合治疗康复以控病情、降复发风险。
一、脑梗塞作为慢性病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1.发病与危险因素
脑梗塞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这些危险因素多为慢性存在的情况。例如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的重要病理基础,高血压需要长期控制,属于慢性管理的范畴。一般来说,收缩压持续高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持续高于90mmHg就被视为高血压,且需要长期监测血压并采取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治疗来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如140/90mmHg以下(能耐受者可进一步降低)。
高血脂也是常见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成分升高,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总胆固醇(TC)正常范围一般是<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范围通常<3.4mmol/L,若超出正常范围则需要长期关注并根据情况进行饮食控制或药物治疗来调节血脂水平。
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时,会引起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增加脑梗塞的发生风险,且糖尿病需要长期通过饮食、运动以及药物(如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使血糖尽量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尽量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
2.治疗与康复的长期性
脑梗塞患者发病后往往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训练、言语康复训练等。肢体康复训练需要患者长期坚持,以促进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对于存在肢体偏瘫的患者,每天需要进行定时定量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可能需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言语康复训练则针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需要长期进行发音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言语功能。
在药物治疗方面,脑梗塞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来预防血栓形成,以及控制基础疾病的药物,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的药物等。以阿司匹林为例,一般需要长期小剂量服用来降低脑梗塞复发的风险,但在服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二、不同人群脑梗塞作为慢性病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脑梗塞后作为慢性病管理时,更要注意多方面的综合管理。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在用药方面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例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这时候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在康复训练方面,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耐受程度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损伤。同时,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帮助其树立长期治疗和康复的信心,因为长期的慢性病管理可能会让老年人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病情的控制。
2.女性
女性脑梗塞患者在作为慢性病管理时,除了遵循一般的慢性病管理原则外,还需要关注一些特殊因素。例如女性在围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血脂代谢等,增加脑梗塞复发的风险。所以在血脂控制方面可能需要更加严格,除了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外,还可以在医生的评估下考虑适当的激素替代治疗(但需要权衡利弊)来改善血脂等情况。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女性的身体特点和心理需求,比如在肢体康复训练时,训练方法可能需要更加注重柔韧性和精细动作的恢复,同时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健康,因为患病可能会对女性的外貌、身体功能等产生较大影响,容易出现自卑等情绪,需要给予心理疏导。
3.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
对于本身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的脑梗塞患者,作为慢性病管理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的环节。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功能,酗酒会导致血压波动、血脂升高等,缺乏运动则会使身体代谢能力下降,加重肥胖等问题,而肥胖又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所以这类人群需要强制自己戒烟戒酒,逐渐增加运动量,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同时合理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通过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配合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更好地控制脑梗塞病情,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