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肋间神经炎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询问症状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因素、疼痛发作情况)和既往病史(如带状疱疹、胸椎病变等);体格检查包括局部检查(压痛、感觉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运动功能检查);辅助检查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和影像学检查(胸椎X线、CT、MRI),综合各方面情况确诊,且要考虑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对诊断的影响。
一、病史采集
1.询问症状特点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肋间神经炎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先了解患者疼痛的具体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肋间神经炎的疼痛通常沿肋间神经走行分布,多为一个或几个肋间的刺痛、灼痛,疼痛程度不等,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可放射至胸腹部等部位。例如,青年女性可能因劳累、受凉等因素诱发肋间神经炎,疼痛特点可能更具个体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疼痛表现可能与基础疾病有一定混淆,需仔细鉴别。
疼痛发作情况:了解疼痛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发作,发作频率如何,是否有诱因,如劳累、剧烈运动、受凉、外伤等。比如有的患者在劳累后肋间疼痛发作,休息后可稍有缓解,但不久又复发;有的患者可能因受凉后出现肋间神经区域的疼痛加重。
2.既往病史询问
基础疾病: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带状疱疹病史,因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肋间神经炎的常见病因之一。如果患者曾患过带状疱疹,治愈后一段时间出现肋间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就要高度怀疑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炎。此外,还要询问是否有胸椎病变,如胸椎结核、胸椎骨折或脱位等,这些胸椎病变可能压迫肋间神经导致肋间神经炎。
二、体格检查
1.局部检查
压痛检查:检查肋间神经走行区域是否有明显压痛,一般在胸椎旁、腋中线等肋间神经经过的部位进行按压,若有肋间神经炎,相应部位可出现明显压痛。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在检查时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因力度不当给患者造成额外痛苦。例如,儿童在检查时要轻柔操作,老年患者骨质可能较疏松,按压时更要谨慎。
感觉检查:检查肋间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包括触觉、痛觉等。肋间神经炎患者可能出现感觉减退或过敏等情况。比如,触觉检查时,用棉签轻触肋间神经分布区域,观察患者感觉反应;痛觉检查则用大头针轻刺相应区域,对比两侧感觉差异。
2.神经系统检查
运动功能检查:检查肋间神经支配肌肉的运动功能,看是否有肌肉无力、萎缩等情况。肋间神经支配的肌肉主要是肋间肌等,若有肋间神经炎,可能影响肋间肌的正常运动,导致呼吸等相关功能受一定影响。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运动功能检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儿童要观察其胸廓运动等情况是否正常,老年患者要注意是否因肌肉萎缩等导致运动功能异常。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但如果是感染相关因素导致的肋间神经炎,可能会有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表现。例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肋间神经炎,血常规可能出现相应感染指标变化,但这只是辅助参考,不能单纯依靠血常规确诊。
血沉、C-反应蛋白:对于怀疑有炎症性因素引起的肋间神经炎,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可能提示存在炎症反应,但也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检查时要注意参考范围。
2.影像学检查
胸椎X线:可观察胸椎骨质是否有病变,如胸椎结核的骨质破坏、胸椎骨折脱位等情况,有助于排除胸椎病变导致的肋间神经炎。但X线对于早期胸椎病变可能显示不敏感,对于一些细微的骨质改变可能漏诊。例如,儿童胸椎发育尚不完全,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老年患者可能存在骨质增生等情况,需与肋间神经炎相关表现鉴别。
胸椎CT:能更清晰地显示胸椎骨质结构,对于发现胸椎微小病变比X线更有优势,如能更清楚地看到胸椎结核病灶、胸椎骨折脱位的细节等,有助于明确是否有胸椎病变压迫肋间神经。对于肥胖患者或病情复杂需要更精准判断胸椎情况的患者,CT检查更为适用。
胸椎MRI:可以更好地显示胸椎软组织结构,如脊髓、神经根等情况,对于判断是否有神经根受压等情况有重要价值。肋间神经炎患者如果怀疑有神经根受压,MRI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在检查时,要考虑患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等MRI检查禁忌证,不同年龄患者在检查时的配合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适当镇静等处理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综合手段,来确诊肋间神经炎,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从而准确判断是否为肋间神经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