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症状,病因包括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颅脑外伤、脑部肿瘤;临床表现有运动功能障碍(上肢屈曲痉挛、下肢划圈样步态)、感觉障碍及其他(言语、认知障碍等);诊断通过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I);康复治疗包括早期康复介入、运动功能训练(坐位、站位、上肢、下肢训练)、辅助器具使用,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有效康复治疗对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不同人群需综合考虑特点处理。
一、定义
偏瘫又称半身不遂,是指同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
二、病因
1.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卒中:如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影响了运动神经传导通路。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脑血管管腔逐渐狭窄,最终导致血管闭塞,引发相应脑组织区域的功能障碍,包括出现偏瘫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有所不同,中老年人多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年轻人可能与脑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
出血性卒中:如脑出血,多因脑血管破裂,血液积聚压迫周围脑组织,破坏了神经功能。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
2.颅脑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导致脑部组织损伤,影响运动相关的神经结构,从而引起偏瘫。例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导致的颅脑外伤都可能引发偏瘫,不同年龄的人群因活动方式不同,颅脑外伤的常见原因也不同,儿童可能多因意外摔倒等,成年人则可能与交通事故等有关。
3.脑部肿瘤:颅内肿瘤逐渐生长,压迫或侵犯周围脑组织和神经,影响运动功能相关区域,进而出现偏瘫症状。肿瘤的性质、部位等因素会影响偏瘫出现的情况,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脑部肿瘤,但儿童和老年人的肿瘤类型有所差异,儿童常见髓母细胞瘤等,老年人常见胶质瘤等。
三、临床表现
(一)运动功能障碍
1.上肢:患侧上肢常表现为屈曲痉挛状态,上肢不能随意运动,如不能自主抬起、伸展等,手指屈曲,难以完成精细动作,例如拿取物品困难。
2.下肢:患侧下肢多呈伸展痉挛状态,行走时出现划圈样步态,即患侧下肢伸直,足下垂内翻,行走时患侧下肢向外划一个半圆。
(二)感觉障碍
部分患者可伴有患侧肢体的感觉减退或消失,例如对疼痛、温度等刺激的感觉不灵敏。
(三)其他
还可能出现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如不能流利表达语言、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表现与脑部受损的区域相关,不同患者因脑部受损部位和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
四、诊断方法
1.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肢体运动、感觉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偏瘫及偏瘫的严重程度。例如检查患侧肢体的肌力、肌张力等。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快速明确是否有脑出血等情况,能够清晰显示脑部出血的部位、范围等。在发病早期即可进行,对于出血性卒中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头颅MRI: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能够发现较小的梗死灶,还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部软组织的情况,对于鉴别诊断脑出血和脑梗死等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段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其身体状况等因素,例如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等。
五、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可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预防关节挛缩和变形;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维持患侧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儿童康复训练要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避免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运动功能训练
坐位、站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平衡能力和站立、行走的能力,从简单的坐位保持开始,逐渐过渡到站位平衡及步行训练。
上肢功能训练:通过各种训练手段,如抓握训练、伸屈训练等,提高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使其逐渐恢复一定的自理能力,例如穿衣、进食等动作的完成。
下肢功能训练:包括步行训练、步态矫正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自理程度。
3.辅助器具使用: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可使用拐杖、轮椅等辅助器具,帮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很重要,例如儿童使用的辅助器具要符合其生长发育特点。
偏瘫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不同人群在偏瘫的发生、诊断和治疗康复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各自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