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与维生素D和钙密切相关,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磷吸收及骨骼矿化,来源有阳光合成和食物摄取,缺乏易致佝偻病;钙是骨骼主要成分,参与多种生理功能,摄入不足影响骨骼矿化。婴幼儿需特别注意补充,否则易致骨骼畸形,儿童挑食、偏食、运动量不足或有胃肠道疾病等易引发佝偻病,应保证营养均衡、多活动及治疗基础病来预防。
一、维生素D
1.作用机制
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它能诱导肠道黏膜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从而增加钙的吸收。同时,也有助于磷的吸收,使得血液中的钙、磷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以满足骨骼生长等生理需求。例如,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对钙的吸收率会显著降低,从正常情况下的30%-40%降至10%左右。
维生素D对骨骼的正常矿化至关重要。它参与调节骨的钙、磷代谢,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帮助钙、磷在骨骼中沉积,维持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强度。如果缺乏维生素D,骨骼中的钙、磷不能正常沉积,就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和发育,导致佝偻病等骨骼疾病。
2.来源与缺乏情况
人体可以通过阳光照射合成维生素D,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化为维生素D。此外,也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如深海鱼类、蛋黄、动物肝脏等,但通过食物获取的量相对有限。婴幼儿由于户外活动较少,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较弱,如果日照不足且饮食中维生素D摄入不够,就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比如,北方地区冬季日照时间短,婴幼儿若没有及时补充维生素D,患佝偻病的风险会增加。
二、钙
1.对骨骼的重要性
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骨骼重量的35%-40%。骨骼中的钙以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形式存在,为骨骼提供硬度和强度。在骨骼生长发育过程中,钙不断沉积和更新,以维持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时,对钙的需求量较大,如果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导致骨骼发育不良,增加佝偻病的发生风险。
钙参与肌肉收缩、神经传导等多种生理功能。血液中的钙浓度也需要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这些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当钙缺乏时,除了影响骨骼外,还可能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抽搐等症状,但这也是佝偻病的相关表现之一。
2.摄入不足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是钙需求相对较大的阶段,若饮食中钙含量不足,即使维生素D充足,也可能因为钙的缺乏而影响骨骼的正常矿化。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母亲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母乳中钙含量降低,从而使婴儿钙摄入不足。人工喂养的婴儿如果奶粉中钙含量不合适或摄入不足,也容易出现钙缺乏相关问题,进而增加佝偻病的发生几率。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钙的需求量不同,新生儿每天约需200mg钙,1岁以内婴儿约需400-600mg钙,1-3岁幼儿约需600-800mg钙等,若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就可能引发佝偻病等问题。
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
婴幼儿
1.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但婴幼儿户外活动相对较少,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力弱,所以需要特别注意维生素D和钙的补充。家长应保证婴幼儿有适当的日照时间,一般建议每天户外活动1-2小时,但要避免阳光直射过强的时段。同时,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注意自身钙的摄入,以保证母乳中钙的含量充足;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要选择合适的配方奶粉,确保钙的摄入符合婴幼儿的需求。
2.风险与应对
婴幼儿佝偻病若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导致骨骼畸形,如方颅、鸡胸、漏斗胸、O型腿或X型腿等,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外观。一旦发现婴幼儿有疑似佝偻病的表现,如多汗、夜惊、烦躁、骨骼发育异常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维生素D水平等检测,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
儿童
1.生活方式影响
儿童如果长期挑食、偏食,会导致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不足。例如,不爱吃蔬菜水果、肉类等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的儿童,更容易出现佝偻病相关问题。此外,运动量不足也会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和骨骼的健康,因为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维生素D的运输和骨骼对钙的利用。所以,家长应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和运动量,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2.病史相关
有胃肠道疾病的儿童,如患有慢性腹泻等疾病,可能会影响维生素D和钙的吸收。因为胃肠道疾病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包括维生素D和钙。对于这类有基础病史的儿童,除了常规补充维生素D和钙外,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改善营养物质的吸收状况,预防佝偻病的发生或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