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有特定临床表现,发热≥5天且抗感染无效,有黏膜、皮疹、手足及颈部淋巴结表现;实验室检查见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异常及心脏超声可发现冠状动脉异常;需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婴儿及有家族史儿童需特殊关注。
一、临床表现方面
1.发热特点
发热持续时间较长,通常≥5天,且多为反复高热,体温常可超过39℃,部分患儿发热可持续2周甚至更久,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发热表现相对不典型,体温波动情况可能不如年长儿典型,但仍以长时间发热为重要特征。
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这是因为川崎病是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相关疾病,并非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所以使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不能使发热缓解。
2.黏膜表现
口唇改变:口唇潮红、皲裂,严重时可出现出血,这是由于血管炎累及口唇部血管及组织,导致局部血运及组织状态异常。
口腔黏膜改变: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咽部充血明显,但通常无脓性分泌物,这与感染性咽炎等有明显区别,感染性咽炎多有脓性分泌物且局部炎症表现更倾向于感染因素。
眼结合膜改变:双眼球结合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多为非渗出性的充血,这是因为血管炎累及眼部血管,引起结合膜血管扩张充血。
3.皮疹表现
皮疹形态多样,可表现为多形性红斑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等,皮疹一般无瘙痒,分布可遍及全身,以躯干部多见,但无固定好发部位,这与一些过敏性皮疹可能有不同的分布特点,过敏性皮疹可能有更明确的接触史及特定部位好发情况。
皮疹消退后一般无色素沉着或脱屑,但部分患儿可能有细微脱屑现象,需注意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
4.手足表现
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明显,恢复期指(趾)端可出现膜状脱皮,这是川崎病较为特征性的手足表现,由于血管炎影响手足部血液循环及组织代谢,导致急性期水肿,恢复期出现脱皮。婴儿由于手足相对较小,水肿表现可能更局限,但仍可出现相应改变。
5.颈部淋巴结肿大
颈部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多为非化脓性,淋巴结直径常≥1.5cm,这是因为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可累及颈部淋巴结,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方面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升高,常>15×10/L,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核左移现象,这是机体对血管炎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炎症刺激导致白细胞动员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血小板在病程早期可正常,发病1-2周后逐渐升高,疾病恢复期可明显增高,这与血管炎导致的血小板反应性增多有关,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可促使血小板活化、聚集及释放等。
血红蛋白可能正常或轻度降低,部分患儿因发热、炎症等因素可能存在轻度贫血。
2.炎症标志物
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常>10mg/L,提示体内存在明显炎症反应,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状态下迅速升高,川崎病的血管炎炎症可导致CRP显著增高。
血沉增快,常>30mm/h,血沉增快也是反映炎症活动的指标之一,血管炎引起的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可使血沉加快。
3.心脏相关检查
超声心动图:病程早期可发现冠状动脉异常,如冠状动脉扩张,内径>3mm,部分患儿可出现冠状动脉瘤,表现为冠状动脉局部呈瘤样扩张,内径≥4mm,甚至更宽,婴儿由于冠状动脉相对较细,诊断冠状动脉扩张的标准可能相对更严格,需密切观察冠状动脉内径变化,因为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影响患儿预后。不同年龄儿童冠状动脉正常内径有一定参考范围,需依据儿童各年龄段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扩张或动脉瘤形成。
三、排除其他疾病方面
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风湿性疾病等。感染性疾病多有相应的感染灶及病原学依据,如败血症可找到相应病原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检测到EB病毒相关抗体等;风湿性疾病有其自身的诊断标准及疾病特点,与川崎病的血管炎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明显区别,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进行鉴别诊断。例如,败血症患儿多有明确的感染源,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而川崎病血培养为阴性;风湿性疾病的关节表现、自身抗体等有其特异性改变,可与川崎病相鉴别。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婴儿,由于其生理特点及病情变化较快的特点,更需密切观察发热情况、手足及黏膜表现等,因为婴儿表达能力差,病情变化可能不易被及时察觉,所以对婴儿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需更加谨慎,要多次仔细检查黏膜、手足等部位,及时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尤其是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对于有川崎病家族史的儿童,其发病风险可能相对增高,在出现长时间发热等表现时需提高警惕,更早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