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可分为BrunnstromⅠ-Ⅵ期,Ⅰ期患侧完全瘫痪、肌张力低下,需轻柔被动活动等;Ⅱ期开始出现联合反应、痉挛,进行关节被动活动等;Ⅲ期出现协同运动、痉挛明显,抑制痉挛并引导分离运动;Ⅳ期协同运动模式减弱、出现分离运动,增加功能性训练;Ⅴ期协同运动模式基本消失、分离运动接近正常,进行日常生活等功能性训练;Ⅵ期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儿童回归生活学习,成年恢复正常生活并定期随访巩固效果。
一、迟缓期(BrunnstromⅠ期)
(一)表现
患侧肢体完全瘫痪,肌张力低下,无任何自主运动。此阶段多见于脑卒中后早期,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功能严重受损,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关节活动度不受限但无主动收缩。
(二)应对措施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需由专业康复治疗师进行轻柔的关节被动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避免关节挛缩,活动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依据患儿耐受程度进行;对于成年患者,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等物理治疗,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同时家属可辅助进行肢体的轻柔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二、痉挛开始出现期(BrunnstromⅡ期)
(一)表现
患侧肢体开始出现联合反应,痉挛开始出现,但还不能随意发起运动。联合反应表现为健侧肢体用力时,患侧肢体相关肌肉出现紧张收缩。例如健侧肢体握拳时,患侧肢体手指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屈曲。
(二)应对措施
儿童患者仍以关节被动活动为主,同时可开始进行一些诱发分离运动的早期训练,由治疗师引导患儿尝试主动发起微小的关节活动;成年患者可进行抑制痉挛的技术,如利用Bobath技术中的抑制模式来缓解痉挛,同时继续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还可开始进行简单的平衡训练,在平衡训练时要确保环境安全,根据患者平衡能力逐步增加难度。
三、痉挛明显期(BrunnstromⅢ期)
(一)表现
患侧肢体出现协同运动,痉挛明显加重,协同运动模式表现为上肢屈肌协同运动(肩关节屈曲、外展,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尺侧偏,手指屈曲)和下肢伸肌协同运动(髋关节伸展、内收,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内翻)。此阶段患者自主运动控制能力极差,主要依赖协同运动模式完成动作。
(二)应对措施
儿童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注重在抑制痉挛的基础上引导分离运动的出现,可采用特定的手法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同时结合游戏化的训练方式提高患儿的训练积极性;成年患者可继续应用Bobath技术等抑制痉挛,开始进行选择性的肌肉收缩训练,如引导患者尝试单独活动某个关节,在训练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痉挛进一步加重。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的成年患者,要注意训练时血压的变化情况,避免因情绪激动等导致血压波动过大。
四、出现分离运动期(BrunnstromⅣ期)
(一)表现
患侧肢体协同运动模式开始减弱,出现一些分离运动。例如上肢可出现肘关节伸展位的前臂旋后,下肢可出现髋关节部分屈曲、膝关节屈曲时的踝关节背屈等分离运动。患者开始有一定的自主运动控制能力,但仍不完全。
(二)应对措施
儿童患者可进一步增加训练的复杂性,如进行功能性的抓握训练等,训练时要根据患儿的发育水平和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成年患者可进行更具功能性的训练,如练习从坐位到站位的转移等,在进行站位转移训练时,要确保有安全的保护措施,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成年患者,要注意训练过程中血糖的变化,避免低血糖等情况发生。
五、接近正常运动期(BrunnstromⅤ期)
(一)表现
患侧肢体协同运动模式基本消失,分离运动接近正常,运动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上肢可完成较复杂的动作,如下垂上肢时的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旋后自如;下肢可完成更精细的运动,如站立位时的踝关节背屈、跖屈控制等。
(二)应对措施
儿童患者可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相关的训练,如自己穿衣、拿取物品等,训练要结合儿童的生活场景,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成年患者可进行全面的功能性康复训练,包括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成年患者,在进行步行训练时要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确保训练在安全范围内。
六、正常运动期(BrunnstromⅥ期)
(一)表现
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协同运动完全消失,运动协调、精细,能完成正常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
(二)应对措施
儿童患者可逐渐回归正常生活和学习,继续保持适当的体育活动以维持运动功能;成年患者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仍需定期进行康复随访,以巩固恢复效果,对于有既往神经系统疾病复发风险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