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即足癣分为水疱鳞屑型、浸渍糜烂型和角化过度型,水疱鳞屑型需清洁干燥并外用抗真菌药;浸渍糜烂型要先清洁干燥再谨慎用抗真菌药;角化过度型先软化角质再用抗真菌药,同时要避免搔抓、个人物品单独使用及及时就医。
一、明确脚气类型
脚气即足癣,主要分为水疱鳞屑型、浸渍糜烂型和角化过度型。水疱鳞屑型常表现为脚上起水疱,干燥后脱皮,伴有瘙痒;浸渍糜烂型多见于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去除白皮后基底潮红,瘙痒剧烈;角化过度型表现为足跟、足底等部位皮肤增厚、粗糙、脱皮,一般瘙痒不明显但病情顽固。
(一)水疱鳞屑型处理
1.局部清洁干燥
对于脚上起皮、痒的水疱鳞屑型足癣,首先要保持脚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脚部,洗完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尤其是趾间部位要擦干,因为潮湿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例如,每天可以用37℃-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20分钟,然后彻底擦干。
生活方式方面,应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如棉质袜子和透气的运动鞋,避免穿不透气的塑料鞋、皮鞋等。如果是从事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工作的人群,更要注意脚部的透气情况,因为长时间脚部不透气会加重足癣症状。
2.抗真菌药物外用
可以使用唑类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这类药物能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根据相关研究,酮康唑乳膏对水疱鳞屑型足癣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每天外用1-2次,连续使用2-4周。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为娇嫩,使用时要注意避免大面积长期使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温和的抗真菌药物,如联苯苄唑乳膏,其刺激性相对较小。
(二)浸渍糜烂型处理
1.局部清洁与干燥
首先要保持局部清洁,用3%硼酸溶液湿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以起到清洁、收敛的作用,减轻浸渍糜烂的症状。湿敷后要充分干燥,可使用无刺激性的粉剂,如氧化锌粉等,撒在趾间部位,保持局部干燥。对于老年人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这类人群皮肤愈合能力相对较弱,且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风险更高,所以更要严格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加重。
在生活方式上,要减少行走,避免长时间站立,让脚部得到充分休息,同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也不利于皮肤感染的恢复。
2.谨慎使用抗真菌药物
待局部炎症减轻、干燥后,可外用抗真菌药物。但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强效的激素类药膏,因为浸渍糜烂型足癣局部皮肤屏障已受损,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可以选择温和的抗真菌药膏,如特比萘芬乳膏等,每天外用1-2次。
(三)角化过度型处理
1.软化角质后抗真菌
由于角化过度型足癣皮肤增厚、粗糙,首先需要软化角质。可以使用水杨酸软膏等,先涂抹在起皮、增厚的部位,每天1-2次,待角质软化后再外用抗真菌药物。例如,水杨酸软膏能使角质蛋白溶解变性,增进药物吸收,一般使用1-2周后角质会逐渐软化。对于老年患者,因为皮肤新陈代谢较慢,软化角质的过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要耐心操作,同时注意观察皮肤反应,避免过度使用导致皮肤刺激。
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保护脚部皮肤,避免过度摩擦,如选择宽松舒适的鞋子,减少对脚部增厚皮肤的摩擦。如果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要特别注意脚部的保护,防止皮肤进一步损伤。
2.抗真菌药物持续使用
角质软化后,使用抗真菌药物,如阿莫罗芬搽剂等,每周使用1-2次,连续使用数月,以确保彻底杀灭真菌,防止病情复发。对于儿童角化过度型足癣患者,由于其皮肤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使用方法。
二、注意事项
1.避免搔抓
脚上起皮、痒时,一定要避免搔抓,因为搔抓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引起继发感染,如细菌感染等。一旦发生继发感染,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看管,防止儿童不自觉搔抓脚部。
2.个人物品单独使用
患者使用的鞋袜、脚盆、毛巾等物品要单独使用,并且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可以通过阳光暴晒、煮沸消毒等方式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例如,袜子可以每天用开水煮沸10-15分钟进行消毒,鞋子可以在阳光下暴晒数小时。对于家庭成员有多人患有足癣的情况,更要严格执行个人物品单独使用和消毒的措施。
3.及时就医
如果足癣症状严重,如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感染迹象,或者经过自我处理后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可能会根据病情加用口服抗真菌药物等。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足癣更容易加重和扩散,要更加重视,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专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