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宫外孕史者孕前需全面评估身体,包括妇科检查、血液检查、输卵管评估等;妊娠早期要早早孕检测、超声检查及动态监测血hCG和孕酮;孕期要调整生活方式,高危人群需特殊关注;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再次宫外孕风险,若再次宫外孕则依情况药物保守或手术治疗。
一、孕前评估
1.全面身体检查
女性需要进行妇科检查,了解子宫、输卵管等生殖器官的情况。例如通过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形态、输卵管是否有粘连、积水等异常。一般建议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超声检查,以清晰显示盆腔结构。对于有过宫外孕史的女性,输卵管情况是重点评估内容,因为宫外孕大多与输卵管因素有关,如输卵管炎症、输卵管手术史等可能导致输卵管通而不畅,增加再次宫外孕的风险。
还需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如乙肝、梅毒、艾滋病等)、甲状腺功能等。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妊娠结局,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流产、早产等,所以需要将甲状腺功能调整至正常范围后再考虑妊娠。
2.输卵管评估
输卵管通液或子宫输卵管造影是常用的评估输卵管通畅性的方法。子宫输卵管造影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输卵管的形态和通畅情况,一般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检查前需要排除急性盆腔炎等禁忌证。如果输卵管通而不畅,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进行输卵管介入治疗等改善输卵管状况,但治疗后仍有再次宫外孕的可能,需要密切监测。
二、妊娠早期监测
1.早早孕检测与超声检查
一旦怀疑妊娠,应尽早进行尿妊娠试验或血hCG检测。血hCG水平对于判断妊娠情况很重要,正常妊娠时血hCG会隔日翻倍增长。一般在停经35天左右,可通过阴道超声检查来确定是否为宫内妊娠。因为有过宫外孕史的女性再次宫外孕的概率相对较高,所以早期超声检查尤为关键。阴道超声相对腹部超声更能清晰观察到宫腔内情况,一般在妊娠5周左右可以看到宫内孕囊。如果在宫外发现孕囊或包块,则高度怀疑宫外孕复发,需要及时处理。
2.动态监测血hCG和孕酮
动态监测血hCG和孕酮水平。正常宫内妊娠时,血hCG会按照一定规律上升,孕酮水平也会逐渐升高。如果血hCG上升缓慢或孕酮水平较低,可能提示胚胎发育不良或有宫外孕的可能。例如,血hCG倍增时间大于7天,宫外孕的可能性较大,此时需要结合超声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三、孕期保健与注意事项
1.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例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等)。避免吸烟、饮酒,吸烟和饮酒可能影响卵子和精子质量,也会对胚胎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孕妇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适当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但剧烈运动可能增加流产等风险。
2.高危人群的特殊关注
对于有过宫外孕史的高龄孕妇(年龄大于35岁),需要更加密切的孕期监测。高龄孕妇本身就有胎儿染色体异常等风险增加,再加上有宫外孕史,妊娠风险进一步升高。需要增加产前检查的频率,除了常规的产检项目外,可能需要更早进行唐筛、无创DNA检测或羊水穿刺等染色体筛查项目,以排除胎儿染色体异常情况。同时,高龄孕妇在孕期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并发症的风险也较高,需要加强对血压、血糖的监测。
四、再次宫外孕的预防与应对
1.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妇科炎症等基础疾病。如果有盆腔炎等妇科炎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因为盆腔炎是导致输卵管粘连、堵塞等输卵管异常的常见原因,而输卵管异常是宫外孕的重要危险因素。在炎症治愈后再考虑妊娠,可降低再次宫外孕的风险。
备孕期间可在医生指导下监测排卵,选择合适的时机同房,提高受孕几率的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监测妊娠情况。如果通过监测排卵发现输卵管可能存在问题,可在医生建议下选择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等。试管婴儿可以绕过输卵管,将胚胎直接移植到宫腔内,降低宫外孕的发生风险,但试管婴儿也有其自身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综合评估。
2.再次宫外孕的应对
如果再次发生宫外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果宫外孕包块较小、血hCG水平较低且无明显腹腔内出血等情况,可考虑药物保守治疗,常用的药物如甲氨蝶呤等。但药物保守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如果宫外孕包块较大、血hCG水平较高或有腹腔内出血等情况,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手术治疗可以去除宫外孕病灶,挽救患者的生育功能和生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