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是广义上卵巢肿瘤的一种,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女性,20-50岁多见。有功能性、上皮性、巧克力囊肿、囊性畸胎瘤等类型及不同成因。多数无症状,囊肿较大或扭转、破裂时有相应表现。通过超声、肿瘤标志物、腹腔镜等诊断。小无症状功能性囊肿可随访,大、可疑恶性或有紧急情况需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相关情况,育龄、老年及特殊病史人群需注意相应问题。
一、定义
卵巢囊肿是广义上卵巢肿瘤的一种,是指卵巢内形成的囊性肿物,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女性,不过以20-50岁女性较为多见。
二、常见类型及成因
功能性囊肿
卵泡囊肿:正常情况下,卵泡发育成熟后会排卵,若卵泡不破裂或持续生长,就可能形成卵泡囊肿。一般与内分泌因素有关,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常见于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女性。
黄体囊肿:排卵后形成黄体,若黄体持续存在且直径超过3cm时,就称为黄体囊肿。多在月经后半期出现,部分可能与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相关,有过流产史等可能影响凝血状态的女性相对更易发生。
上皮性囊肿
这类囊肿与卵巢表面的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有关。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是诱因之一,比如盆腔炎反复发作,炎症刺激卵巢上皮细胞,导致其异常增殖形成囊肿;另外,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影响,若家族中有卵巢上皮性囊肿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升高。
巧克力囊肿:这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卵巢上,周期性出血形成囊肿,内含类似巧克力样的粘稠液体。主要与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有关,多次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等)可能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的风险,从而引发巧克力囊肿,多见于有过宫腔手术史的女性。
囊性畸胎瘤:由多胚层组织构成的肿瘤,属于生殖细胞肿瘤的一种。具体成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生殖细胞异常分化有关,在各年龄段女性中均可能发生,但青年女性相对多见。
三、临床表现
多数无症状:较小的卵巢囊肿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情况在体检时发现卵巢有囊性结构但无不适的女性中较为常见。
囊肿较大时的表现: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出现腹部胀满感、下腹部隐痛等症状。如果囊肿发生扭转,会出现突发的剧烈下腹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囊肿破裂,也会引起急性剧烈腹痛,同时可能伴有腹腔内出血等情况,这种情况需要紧急就医处理。
四、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囊肿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明确囊肿的大小、位置、形态等。通过超声能清晰看到卵巢内的囊性结构,判断其是单纯性囊肿还是混合性囊肿等,一般在月经干净后进行超声检查更为准确,因为此时卵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能更好地观察囊肿情况。
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于一些可疑为恶性的囊肿,会检测CA125等肿瘤标志物。如果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提示囊肿有恶性的可能,但肿瘤标志物检查只是辅助诊断手段,不能单独依据其结果确诊,还需要结合超声等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腹腔镜检查:对于诊断困难或考虑需要手术治疗的卵巢囊肿患者,可能会进行腹腔镜检查。它可以直接观察卵巢囊肿的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囊肿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
五、治疗原则
随访观察: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功能性囊肿,尤其是直径小于5cm的,可能会建议定期随访观察,一般间隔3-6个月进行超声复查,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如果囊肿持续存在或有增大趋势,则需要进一步处理;如果囊肿自行消失,多为功能性囊肿。
手术治疗:当囊肿较大(直径大于5cm)、怀疑为恶性、出现扭转或破裂等紧急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卵巢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综合决定。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尽量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对于无生育需求的年龄较大女性,可能会考虑行患侧卵巢甚至全卵巢切除,但会谨慎权衡。
六、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若发现卵巢囊肿,需要重点考虑是否影响生育。功能性囊肿有一定自行消失可能,可先观察;而巧克力囊肿可能影响排卵和受孕,需要积极评估和处理。同时,育龄女性月经周期等内分泌情况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等,可能增加功能性囊肿发生风险,所以育龄女性要注意保持规律生活、缓解压力。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卵巢囊肿需要更加警惕恶性可能,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卵巢肿瘤恶性变风险升高。超声等检查后若考虑恶性可能大,需尽快手术明确诊断并治疗。
特殊病史人群: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女性,发生巧克力囊肿的风险较高,这类女性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卵巢囊肿并及时处理;有盆腔炎病史的女性,发生上皮性囊肿风险相对升高,要积极治疗盆腔炎,减少炎症对卵巢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