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的特殊类型脑梗塞,中老年人多见且常伴高血压等,可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脑循环,康复要早期干预并分人群应对,老年人恢复弱且多合并基础病需综合管理,中青年与生活方式相关要改生活方式并配合康复。
一、腔隙性脑梗塞的定义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二、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者更为常见。症状相对较轻,可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即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但不伴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也可表现为纯感觉性卒中,出现偏身感觉减退等;还可有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
症状通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在24小时内达到高峰,且症状相对局限。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梗死灶,呈低密度改变,但对于小于5毫米的病灶可能难以发现。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率高于CT,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可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微小梗死灶,能更早、更清晰地显示病灶情况。
三、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
1.基础疾病控制
高血压控制: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主张控制在收缩压140mmHg以下,舒张压90mmHg以下。对于老年患者,血压控制可适当宽松,但需避免过低。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糖尿病控制: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需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7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左右等合理范围,以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降低腔隙性脑梗塞复发的风险。
血脂异常控制:对于血脂异常患者,应调节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59mmol/L以下,如果患者合并冠心病等高危因素,可将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常用药物有他汀类药物等。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降低腔隙性脑梗塞复发的可能性。对于无禁忌证的患者,一般建议长期服用。但对于有胃肠道出血风险等禁忌证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3.改善脑循环治疗
可使用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丁苯酞等,丁苯酞能够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四、腔隙性脑梗塞的康复
1.早期康复干预
运动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运动康复。对于存在运动障碍的患者,可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患肢,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坐起、站立、行走等训练,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难度。
语言康复:如果患者存在构音障碍等语言问题,应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进行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2.康复时机与注意事项
康复应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一般发病后1-2周左右即可根据患者情况开始康复训练。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温和,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同时,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康复,因为疾病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如抑郁等,家人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五不同人群腔隙性脑梗塞特点及应对
1.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情况更为常见。症状可能不典型,有时容易被忽视。
应对: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综合管理,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变化。康复训练要更加谨慎,根据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和方案。同时,要加强生活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中青年
特点:中青年患者如果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可能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长期熬夜、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症状相对老年人可能更具特异性,但也可能因年轻而恢复相对较快。
应对:中青年患者应积极查找病因,除了控制基础疾病外,要注重改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运动量等。在康复过程中,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关注自身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