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与脂溢性皮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方面存在不同。病因上,毛囊炎主要由细菌感染等引起,脂溢性皮炎与皮脂腺分泌、马拉色菌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差异;实验室检查各有特点;治疗原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局部、系统等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患病时需特殊考虑用药等情况。
一、病因方面
毛囊炎:主要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皮肤外伤、搔抓等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时易诱发,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因机体抵抗力下降也较易患毛囊炎,不同部位的毛囊炎可能与局部特定的皮肤环境及易受污染等因素相关,比如头皮毛囊炎可能与头皮油脂分泌、清洁情况等有关。
脂溢性皮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皮脂分泌过多,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定植与繁殖有关,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脂溢性皮炎的易感性,此外,精神因素、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维生素B族缺乏、饮酒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部、胸背部等。
二、临床表现方面
毛囊炎:
症状表现: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自觉有瘙痒或轻度疼痛,发生于头皮且易复发者可导致脱发。
好发部位: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较为常见,不同部位的毛囊炎表现可能略有差异,比如头皮毛囊炎可能有局部红肿、疼痛等表现。
脂溢性皮炎:
症状表现:皮疹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表现为暗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病情慢性经过,可反复发作。面部受累时,常见于眉弓、鼻唇沟等部位,表现为淡红色斑片,有细碎鳞屑;头皮受累时,轻者仅有片状灰白色糠秕状鳞屑,梳头时多有脱屑,重者可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严重者可整个头皮被厚积鳞屑痂皮覆盖,伴有脱发;胸部、背部等部位受累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上覆油腻性鳞屑。
好发人群及部位特点:多见于成年人及新生儿,好发部位为皮脂腺丰富区域,与皮脂腺分布相关。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毛囊炎: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血常规检查可能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局部脓液细菌涂片及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脂溢性皮炎: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有时可进行真菌镜检或培养,排除是否合并真菌感染,因为脂溢性皮炎患者马拉色菌定植较多,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有真菌感染表现。
四、治疗原则方面
毛囊炎:
局部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细菌感染引起的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药膏,如果是真菌感染相关的毛囊炎(如马拉色菌性毛囊炎),则需要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
系统治疗:病情严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系统应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如果是真菌性毛囊炎且外用药物效果差,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脂溢性皮炎:
一般治疗: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使用温和润肤乳,加强控油与保湿。
局部治疗:外用药物以去脂、消炎、杀菌、止痒为原则,可使用含酮康唑、二硫化硒等成分的洗发水洗头,面部可外用他克莫司软膏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或短期外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但面部应谨慎使用,避免长期应用导致不良反应);头皮部位可外用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等。
系统治疗:瘙痒剧烈时可给予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止痒,有真菌感染或泛发性损害时可考虑系统应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需注意药物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B族维生素缺乏者可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
特殊人群方面:
儿童:儿童患毛囊炎或脂溢性皮炎时,需更加谨慎。儿童毛囊炎若为细菌感染,外用药物选择需考虑儿童皮肤特点,尽量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抗生素药膏,且要注意用药部位及剂量;儿童脂溢性皮炎,一般以一般治疗为主,如保持皮肤清洁,选择温和的婴儿洗护产品,饮食上注意避免过度喂养导致的营养过剩情况等,外用药物选择也需选用相对安全的制剂,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孕妇:孕妇患毛囊炎或脂溢性皮炎时,毛囊炎若需用药,外用药物选择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脂溢性皮炎的一般治疗更为重要,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缓解症状,外用药物选择需咨询医生,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患毛囊炎或脂溢性皮炎时,要注意基础疾病的影响,如老年人可能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毛囊炎的治疗需更关注血糖控制情况,脂溢性皮炎的治疗中,外用药物的选择要考虑老年人皮肤萎缩等特点,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