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是各种栓子致颅内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坏死,起病急骤,辅助检查有头颅CT、MRI、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治疗需改善脑循环等并治基础病;脑血栓形成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管内血栓致脑组织缺血,多在安静或睡眠起病,辅助检查有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治疗有超早期溶栓等并控基础病,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上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栓塞
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子来源主要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心源性栓子常见于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肌梗死等,例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血流淤滞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就可导致脑栓塞,年龄较大且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风险较高,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明显特定差异主要取决于基础心血管疾病情况。非心源性栓子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斑块不稳定时可能脱落形成栓子导致脑栓塞,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高,进而增加脑栓塞发病可能。
发病机制主要是血管突然被栓子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流中断,迅速引起脑缺血缺氧。
脑血栓形成
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基础上,血管腔内形成血栓,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其常见的危险因素。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受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影响,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无论男女发病风险均增高,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从而增加脑血栓形成的几率。
发病机制是动脉壁病变使血管内膜不光滑,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等在局部聚集形成血栓,逐渐阻塞血管,导致相应脑组织供血不足。
二、临床表现
脑栓塞
起病急骤,数秒至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多表现为突发的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头痛、呕吐等症状。由于栓子来源不同,若为脂肪栓塞可能还会伴有皮肤瘀点、呼吸困难等表现,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往往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相关表现,比如心房颤动患者可能有心悸等症状,年龄较大且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病情通常较重,恢复相对困难。
脑血栓形成
多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症状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症状相对脑栓塞可能进展稍缓,常见症状有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不同血管受累表现不同,如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与血管阻塞部位和范围有关,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脑血栓形成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
三、辅助检查
脑栓塞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对脑栓塞的检出比CT敏感,发病后即可发现梗死灶,能更早更清晰地显示病变情况,尤其是脑干等后颅窝部位的梗死灶。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有助于发现心源性栓子来源,如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可发现房颤波,心脏超声可观察心脏结构及有无血栓等情况,这对于明确脑栓塞病因至关重要,年龄较大且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进行这些检查能更好地查找病因。
脑血栓形成
头颅CT:发病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可帮助鉴别脑出血等疾病。头颅MRI:早期即可发现梗死灶,对于小的梗死灶等显示更清楚。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及范围等,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考虑介入治疗等情况下选择,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该检查需评估其耐受情况。
四、治疗原则
脑栓塞
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防治脑疝、纠正病因等。在急性期可根据情况进行溶栓治疗,但由于栓子来源等因素,溶栓适应证相对较严格,若为心源性脑栓塞且在溶栓时间窗内等情况可考虑溶栓。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心血管疾病,如心房颤动患者需要进行抗凝等治疗来预防再次栓塞,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人有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各脏器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加重其他脏器负担。
脑血栓形成
治疗原则包括超早期溶栓治疗、改善脑循环、抗脑水肿降颅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超早期溶栓是关键,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要谨慎调控血压,避免血压过低影响脑灌注。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等,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比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用药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