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癌是发生于咽喉部位包括鼻咽、口咽、喉咽及喉部的恶性肿瘤,有年龄、生活方式、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刺激等发病因素,不同部位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等,预后与多因素有关,康复需注意术后及定期复查,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部位特点
鼻咽部:位于鼻腔后方、颅底与软腭之间,位置较深,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能仅有涕中带血等轻微表现,容易被忽视。
口咽部:包括扁桃体、软腭后缘、舌根等部位,相对较易通过检查发现异常,但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引起咽部异物感、疼痛等症状。
喉部:有声带等结构,喉癌中以声带癌较为常见,早期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这是因为声带是发声的重要结构,肿瘤影响声带振动就会出现声音改变。
咽喉癌的发病因素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细胞发生突变的概率增加,比如50-70岁年龄段相对更易患咽喉癌。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烟草燃烧产生的多种致癌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长期吸烟会刺激咽喉部黏膜,使黏膜上皮发生恶变。有研究表明,长期吸烟者患咽喉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数倍。
饮酒:酒精可损伤咽喉部黏膜,并且是多种致癌物质的溶剂,能促进致癌物质进入咽喉组织,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咽喉癌的发病几率。
职业暴露:长期接触石棉、芥子气、镍等职业性致癌物质的人群,咽喉癌发病风险升高,例如某些工厂的工人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
病毒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口咽癌等咽喉癌的发生相关,HPV感染可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引发癌变。
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慢性咽炎等咽喉部慢性炎症,在炎症反复刺激下,黏膜上皮可能发生不典型增生,逐渐发展为癌变。
咽喉癌的临床表现
鼻咽部癌
涕中带血:早期可出现晨起后回吸鼻涕中带血,时有时无,容易被忽视。
耳鸣、听力下降:肿瘤堵塞咽鼓管咽口时,可引起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等中耳病变症状。
颈部淋巴结肿大:不少患者因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这是因为癌细胞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所致。
口咽部癌
咽部异物感:患者常感觉咽部有异物,吞咽不适。
疼痛:随着肿瘤生长,可出现咽部疼痛,且疼痛可放射至耳部。
吞咽困难:肿瘤较大时会阻塞咽部,导致吞咽困难,影响进食。
喉部癌
声音嘶哑:是声带癌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开始为声音稍变粗或嘶哑,逐渐加重,晚期可完全失声。
呼吸困难:肿瘤增大阻塞喉部气道时,会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咳嗽、咯血:肿瘤表面破溃时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等表现。
咽喉癌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鼻咽镜、喉镜检查:直接观察鼻咽、口咽及喉部的病变情况,可发现局部的肿块、溃疡等异常病灶,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确诊咽喉癌的重要依据。
CT检查:能清晰显示咽喉部的解剖结构,了解肿瘤的大小、范围以及有无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在判断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方面更有优势,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病理检查:通过活检取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这是确诊咽喉癌的金标准。
咽喉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喉部分切除术、全喉切除术、咽部分切除术等,手术目的是切除肿瘤组织。
放射治疗: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可作为根治性治疗手段,也可与手术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也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
化疗:多用于晚期咽喉癌的综合治疗,可单独使用或与手术、放疗联合,通过药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咽喉癌的预后及康复
预后:咽喉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有关。早期咽喉癌经过积极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咽喉癌预后则较差。
康复
术后康复:全喉切除术后患者需要重新学习发音方法,可通过食管发音、电子喉等方式恢复一定的交流能力;术后还需要注意伤口护理,预防感染,同时进行呼吸功能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喉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咽喉癌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手术或放化疗时要考虑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选择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术后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儿童患者:儿童咽喉癌非常罕见,一旦发现多为恶性程度较高的类型。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谨慎权衡,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并且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