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炎与扁桃体炎在解剖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咽炎发生在咽部,病因有感染和非感染,局部及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以对症或针对细菌感染为主;扁桃体炎主要是腭扁桃体炎症,感染因素中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常见,局部症状重,全身症状明显,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生素治疗,反复发作者可考虑手术(儿童需严格掌握指征)。
一、解剖部位差异
咽炎是发生在咽部的炎症,咽部包括鼻咽、口咽和喉咽等部位。扁桃体炎则是扁桃体的炎症,扁桃体分为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等,临床上所说的扁桃体炎多为腭扁桃体的炎症。
二、病因方面
咽炎病因: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常见原因,如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相对较少见,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但概率低于扁桃体炎中该细菌的感染率。例如,在病毒性咽炎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引发咽炎,其接触病毒的机会可能因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增多。
非感染因素: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粉尘刺激等;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吸烟、酗酒、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过敏因素也可导致咽炎,如对花粉、尘螨等过敏,过敏体质者在接触过敏原时更易发病。
扁桃体炎病因:
感染因素:主要致病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此外,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也可引起。儿童扁桃体炎中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较为常见,这与儿童扁桃体处于活跃的免疫状态,且咽部淋巴组织丰富有关,细菌容易在扁桃体隐窝内繁殖。
非感染因素:偶见因扁桃体组织本身的问题,如扁桃体结石等刺激引起炎症,但相对较少见。
三、临床表现差异
咽炎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一般有咽部干燥、灼热感,随后可能出现疼痛,疼痛程度相对扁桃体炎较轻,吞咽时疼痛可加重,但通常不会导致吞咽困难明显。还可能有咽部异物感、发痒,偶尔伴有咳嗽。例如,急性病毒性咽炎时,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等。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咽炎,可能仅有轻度发热、乏力等,儿童可能因病毒感染出现低热,但体温通常不会过高。
扁桃体炎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剧烈咽痛为主要症状,多为一侧咽痛,也可双侧均痛,疼痛较咽炎明显,可放射至耳部,吞咽时疼痛加重,严重时可导致吞咽困难,儿童可能因吞咽疼痛而拒食。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可能有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融合成假膜,假膜不易擦去,若强行擦去则易出血。
全身症状: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常见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高热时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还可伴有寒战、头痛、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
四、诊断方法差异
咽炎诊断:
体格检查:检查咽部黏膜情况,如是否充血、水肿,有无淋巴滤泡增生等。
实验室检查: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还可通过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明确病毒类型。
扁桃体炎诊断: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扁桃体,观察扁桃体大小、充血程度、有无脓性分泌物等。例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时,扁桃体肿大明显,表面有大量脓性渗出物。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有助于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五、治疗原则差异
咽炎治疗:
病毒感染性咽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含片缓解咽部疼痛,常用的有西瓜霜含片等;使用漱口水保持口腔清洁,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注意休息,多饮水,一般病程呈自限性,1-2周可恢复。儿童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因为儿童身体恢复能力相对成人较弱,充足休息有助于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对抗病毒。
细菌感染性咽炎:若明确有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等,但相对扁桃体炎中细菌感染的抗生素使用概率低。
扁桃体炎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饮食等。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易于吞咽,避免食用过硬、过烫的食物加重咽部不适。
抗生素治疗:对于扁桃体炎,尤其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给药途径(口服或静脉给药)。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其他抗生素。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体重和年龄的剂量,并且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发生的扁桃体炎,如每年发作超过4-5次,或引起并发症等情况,可考虑在炎症消退后行扁桃体切除术。但儿童扁桃体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一般不轻易行手术,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通常选择在炎症控制后2-3周进行,以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