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是脑中风(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类型,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病变引发脑局部缺血等。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因血管受累部位而异,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治疗强调早期,需控制基础疾病,特殊人群治疗有特点。
一、脑血栓形成的脑中风是什么
(一)定义
脑血栓形成是脑中风(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脑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进而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与性别:
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发生变化,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老年人(通常指60岁以上)是脑血栓形成脑中风的高发人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性别上,一般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具体机制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等)以及激素水平等有关。例如,雌激素可能对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存在,脑中风发病率相对低于男性,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
2.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脂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长期吸烟的人患脑血栓形成脑中风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增高。
饮酒: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血脂紊乱,增加血液黏稠度,从而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中风的发生风险。长期大量饮酒者脑血管病变的几率远高于适量饮酒或不饮酒者。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进而不利于脑血管的健康,使脑血栓形成脑中风的发病几率上升。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功能下降,容易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问题,影响血管状态。
不合理饮食:高盐、高脂肪、高糖饮食是重要诱因。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加重血管负担;高脂肪饮食易导致血脂升高,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糖饮食会引起血糖波动,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例如,长期摄入过多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会增加患脑血栓形成脑中风的可能性。
3.病史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中风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高血压会使血管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容易引起微小动脉瘤,一旦动脉瘤破裂就会导致出血性脑中风,但高血压也是脑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或纤维样坏死,管腔狭窄,促进血栓形成。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容易形成血栓,同时糖尿病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脑血栓形成脑中风的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发生脑中风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使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从而引发脑血栓形成脑中风。
(三)临床表现
不同的血管受累部位会导致不同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例如,累及大脑中动脉时,可能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时,可能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症状。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取决于脑缺血、坏死的部位和范围。
(四)诊断与治疗原则
1.诊断:
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结合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头颅CT在发病早期可以快速鉴别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病24-48小时后梗死区可出现低密度病灶;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敏感性更高,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就能发现缺血灶。
2.治疗原则:
强调早期治疗,对于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但要严格把握时间窗等指征。同时,还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预防脑中风的复发。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但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可能要求更严格);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在理想水平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等问题。儿童发生脑血栓形成脑中风相对罕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血管异常等特殊病因有关,诊断和治疗需要更加精准和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中适合儿童的措施,同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