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患儿矫正走路姿势可通过康复训练、矫形器辅助及必要时的手术矫正来进行。康复训练包括步态、平衡、肌肉力量训练;矫形器要选择合适并注意佩戴事项;手术适用于康复训练和矫形器辅助效果不佳的严重情况,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
一、康复训练矫正
(一)步态训练
对于小儿麻痹症患儿,步态训练是重要的矫正方式。在平坦地面上,可让患儿进行慢走训练,重点关注其步幅、步频以及肢体摆动的协调性。通过反复练习,帮助患儿建立正确的行走模式,一般建议每天进行2-3次,每次15-20分钟,年龄较小的患儿可适当缩短单次训练时间,但需增加训练次数,这是因为低龄儿童的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发展尚未成熟,多次短时间训练更符合其身体特点。
(二)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有助于改善患儿的姿势控制。可以采用在平衡垫上站立、单腿站立等方式进行训练。在平衡垫上站立时,患儿需要调动全身肌肉来维持平衡,每次训练5-10分钟,每天2-3次;单腿站立则从短时间开始,逐渐增加时间,比如初始每次单腿站立5秒,每天练习3-4次,随着平衡能力的提高逐步增加时长。这是因为平衡训练能增强患儿下肢及核心肌群的力量,对于改善走路姿势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儿的平衡训练强度需根据其自身能力进行调整,低龄患儿更需循序渐进,避免因训练强度过大导致疲劳或受伤。
(三)肌肉力量训练
1.腿部肌肉力量训练:针对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力量减弱的腿部肌肉,可进行仰卧位抬腿训练,让患儿伸直腿部,缓慢抬起后再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还可以进行坐姿屈膝训练,坐在椅子上,将腿部屈膝抬起,每组8-12次,每天3组。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可协助进行辅助训练,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损伤患儿肢体。因为腿部肌肉力量的增强能更好地支撑身体,改善走路姿势,而不同年龄患儿的肌肉力量训练应依据其发育阶段和耐受程度来合理安排训练量。
2.核心肌群训练:核心肌群的训练有助于维持身体的稳定性。可以让患儿进行仰卧位的屈膝收腹训练,每次保持收腹姿势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2-3次。核心肌群的良好状态能在行走过程中更好地协调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对矫正走路姿势起到积极作用,不同年龄患儿的核心肌群训练强度需根据其身体发育情况进行调整,低龄患儿可适当降低训练难度和强度。
二、矫形器辅助
(一)选择合适的矫形器
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走路姿势情况,选择合适的矫形器。例如,对于有足内翻或足外翻情况的患儿,可选用定制的足矫形器。足矫形器能通过外力纠正足部的异常姿势,帮助患儿建立正确的足部受力模式。在选择矫形器时,要确保其舒适度,避免对患儿皮肤造成压迫或损伤。一般需要由专业的康复医生或矫形师进行评估后定制,因为不同患儿的足部畸形程度和身体状况不同,定制的矫形器才能更好地发挥矫正作用,同时要定期评估矫形器的使用效果,根据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矫形器。
(二)佩戴矫形器的注意事项
佩戴矫形器时,要注意正确的佩戴方法,确保矫形器贴合患儿的肢体。每天佩戴的时间应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和治疗需要来确定,一般每天佩戴4-6小时,年龄较小的患儿开始时可先佩戴1-2小时,然后逐渐增加佩戴时间。在佩戴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肢体是否有红肿、疼痛等不适情况,若出现应及时调整矫形器或暂停佩戴。因为低龄患儿的皮肤较为娇嫩,长时间佩戴不合适的矫形器容易引起皮肤问题,而合理的佩戴时间和正确的佩戴方式能更好地发挥矫形器的矫正作用,同时要让患儿逐渐适应矫形器的存在,避免产生抵触情绪。
三、手术矫正(若有必要)
(一)手术适应证
当患儿的走路姿势异常非常严重,通过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矫形器辅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矫正。例如,严重的下肢畸形影响患儿正常行走功能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截骨术等。手术矫正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由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进行评估,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身体状况、畸形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患儿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因为低龄患儿的骨骼发育尚未成熟,手术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需要充分考虑。
(二)术后康复配合
手术矫正后,需要进行严格的术后康复训练来巩固矫正效果。术后早期要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训练,如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等,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功能恢复。随着恢复情况逐渐进行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康复项目,一般术后康复训练需要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具体的康复计划由康复医生根据患儿的手术情况和恢复状况制定。在术后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儿的恢复情况,根据恢复进度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营养摄入,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供应,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要给予更多的照顾和陪伴,帮助患儿顺利度过康复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