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外孕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相关情况并进行禁食禁水、皮肤准备、留置导尿管等操作)、手术过程(建立气腹、放置器械、寻找病灶、处理病灶)、术后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和腹部情况、逐步恢复饮食和活动、防治出血、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的宫外孕患者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有所不同。年轻患者身体相对较为强壮,耐受手术的能力可能相对较好;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更全面地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以确保手术安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减退,对手术中的气腹等操作的耐受能力下降,需要提前进行相关的心肺功能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线等,评估是否能够承受腹腔镜手术。
性别:女性患者的生理结构特点决定了宫外孕手术的特殊性,主要关注其生殖系统的具体情况以及整体身体对手术的反应。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存在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等情况,增加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需要在术前劝导患者戒烟;有饮酒习惯的患者,需要了解饮酒的频率和量,因为饮酒可能会影响肝脏功能等,在围手术期需要密切关注。
病史:有宫外孕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宫外孕的风险较高,需要详细询问既往宫外孕的治疗情况等;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手术中需要特别注意出血风险,可能需要在术前进行凝血功能的纠正等准备;对于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的患者,需要评估甲状腺功能是否在稳定状态,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手术中的应激反应等。
一般会进行详细的妇科检查、超声检查以明确宫外孕的位置、大小等,还会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等实验室检查。
2.术前准备操作
患者需要禁食、禁水,一般术前6-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4小时禁饮清流质,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
进行皮肤准备,通常是对手术区域(下腹部)进行清洁、备皮,去除毛发等,减少术中感染的风险。
留置导尿管,便于术中观察尿量等情况,同时避免膀胱在手术中受到损伤。
二、手术过程
1.建立气腹
患者取仰卧位,一般会选择脐部作为穿刺点,首先用穿刺针穿刺进入腹腔,然后通过气腹针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建立人工气腹,使腹腔内压力维持在12-15mmHg左右,为腹腔镜手术创造操作空间。
2.放置腹腔镜器械
通过脐部的穿刺孔放入腹腔镜,通过腹腔镜可以观察腹腔内的情况。然后再在腹部的其他部位(如两侧下腹部)分别穿刺放置操作器械,如抓钳、分离钳、电凝钩等。
3.寻找宫外孕病灶
利用腹腔镜的观察,准确找到宫外孕的病灶,通常宫外孕病灶多位于输卵管部位,可能表现为输卵管增粗、局部有妊娠囊等情况。
4.处理宫外孕病灶
输卵管妊娠囊取出:如果输卵管妊娠囊较小,可使用抓钳等器械将妊娠囊取出。如果妊娠囊较大,可能需要先进行输卵管的局部处理,如用电凝钩等器械对输卵管妊娠部位进行电凝止血等操作后再取出妊娠囊。
输卵管修复或切除:如果输卵管破坏严重,无法保留,则需要进行输卵管切除术,使用分离钳等器械将输卵管与周围组织分离,然后用结扎或切割的器械将输卵管切除;如果输卵管有保留的可能性,可进行输卵管修复术,如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输卵管破口进行缝合等操作。
三、术后处理
1.术后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一般每30分钟-1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监测频率可能需要更频繁,因为这类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迅速。
腹部情况观察:观察患者腹部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情况,有无腹痛等不适症状,因为术后可能存在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可能。
2.术后恢复
饮食恢复:一般术后6小时左右,如果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可先给予少量清淡流质饮食,如温开水、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通饮食。饮食的恢复需要根据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步进行,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胃肠蠕动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要更加谨慎地调整饮食。
活动:术后早期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活动等,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后24小时左右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但活动量要逐渐增加,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弱的患者,活动量的增加需要更加缓慢,避免过度劳累。
3.并发症防治
出血:密切观察患者的腹腔内出血情况,如果出现腹痛加剧、血压下降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止血等。
感染:保持伤口清洁,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营养状况较差等,需要加强抗感染的监测和处理,如定期更换伤口敷料等。
下肢静脉血栓:对于术后活动较少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和肥胖患者,需要采取措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如早期鼓励患者活动、使用弹力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