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的原因包括局部原因和全身原因及特殊人群情况。局部原因有阴道炎症(滴虫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外阴局部病变(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硬化性苔藓、湿疹)、化学品刺激(肥皂、避孕套、卫生护垫过敏)、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清洁);全身原因有糖尿病、黄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不明原因外阴瘙痒;特殊人群中幼女多因卫生习惯及雌激素水平低致痒,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下降等致萎缩性阴道炎等致痒。
一、局部原因
1.阴道炎症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是常见的阴道炎类型。阴道毛滴虫适宜在温度25-40℃、pH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女性感染后,阴道毛滴虫可刺激阴道黏膜,导致外阴瘙痒,同时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由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尤其是白假丝酵母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是常见诱因。假丝酵母菌感染后,外阴阴道黏膜充血、水肿,阴道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刺激外阴引起严重瘙痒。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增多。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外阴轻度瘙痒或灼热感。
2.外阴局部病变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外阴局部潮湿、阴道分泌物长期刺激等有关。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患者多难耐受,搔抓后可出现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改变,病损多发生在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等处。
外阴硬化性苔藓: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基因异常等有关。多见于40岁左右妇女,也可见于幼女。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性交痛及外阴烧灼感,病变早期外阴皮肤红肿,出现粉红、象牙白或有光泽的多角形小丘疹,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外阴萎缩,小阴唇变小、甚至消失,阴蒂萎缩,皮肤变白、变薄、干燥等。
外阴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外界刺激如阳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表现为外阴部位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等多形性皮损,瘙痒剧烈。
3.化学品刺激
肥皂、避孕套、卫生护垫等过敏:部分女性对外用的肥皂、避孕套材质或卫生护垫中的某些成分过敏,接触后可引起外阴局部过敏反应,出现瘙痒、红肿等症状。例如使用某些含有香料的肥皂清洗外阴后,可能很快出现外阴瘙痒加重的情况。
4.不良卫生习惯
不注意外阴清洁:长时间不清洗外阴,或不勤换内裤,会导致外阴局部污垢积聚,刺激外阴皮肤,引起瘙痒。尤其是月经期间,经血、阴道分泌物等若不及时清理,更容易引发外阴瘙痒。比如月经期间使用透气性差的卫生巾,局部不透气,会加重外阴瘙痒的发生风险。
二、全身原因
1.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尿液中含糖量增加,刺激外阴皮肤,容易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从而引起外阴瘙痒。此外,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真菌生长繁殖,也会增加外阴瘙痒的发生几率。例如,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出现外阴瘙痒的概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
2.黄疸
肝胆疾病引起黄疸时,血液中胆盐含量升高,沉积于皮肤,可引起外阴皮肤瘙痒。同时患者多伴有全身皮肤瘙痒,黄疸越严重,瘙痒可能越明显。比如肝细胞性黄疸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异常,会出现外阴及全身皮肤瘙痒症状。
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病因可能与雌激素、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主要症状是皮肤瘙痒,首先发生在手掌和脚掌,然后逐渐向肢体近端延伸,也可累及外阴,瘙痒程度轻重不一,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
4.不明原因外阴瘙痒
部分患者外阴瘙痒原因难以明确,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如焦虑、紧张等情绪可加重瘙痒症状。另外,维生素A、B缺乏等营养因素也可能对外阴皮肤的健康产生影响,导致瘙痒,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三、特殊人群情况
1.幼女
幼女外阴瘙痒多与卫生习惯有关,如不注意外阴清洁,尿液、粪便污染外阴等。此外,幼女雌激素水平低,外阴皮肤薄嫩,容易受到感染。家长若未及时发现幼女外阴瘙痒并给予正确护理,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影响幼女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发育。例如,家长应每天帮助幼女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宽松舒适的棉质内裤等。
2.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外阴皮肤变薄,阴道黏膜萎缩,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萎缩性阴道炎,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热感等。同时,绝经后女性的生活方式改变,如活动减少、皮肤油脂分泌减少等,也可能增加外阴瘙痒的发生风险。这部分女性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可适当使用一些保湿的外阴护理产品,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