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秋季腹泻是秋季小儿常见肠道疾病,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有初期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消化道频繁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可通过临床表现、粪便和血常规检查诊断,治疗需饮食调整、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对症药物治疗,有注意饮食卫生等预防措施,不同年龄患儿有特点及护理要点,需与细菌性痢疾、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鉴别。
一、定义
小儿秋季腹泻是一种多发于秋季的小儿常见肠道疾病,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原因。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二、症状表现
1.初期症状:多数患儿先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5℃左右,同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咳嗽等,容易被家长误以为是普通感冒。
2.消化道症状: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腹泻,大便次数频繁,每日可达10余次甚至数十次,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颜色为黄色或黄绿色,无腥臭味。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吐胆汁。
3.脱水症状:由于频繁腹泻和呕吐,患儿会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从而出现脱水表现。轻度脱水时患儿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尿量稍减少;中度脱水时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尿量明显减少;重度脱水时患儿呈昏睡或昏迷状态,皮肤发灰,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凹陷,无泪,尿量极少或无尿,同时可伴有循环衰竭的表现,如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
三、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根据患儿秋季发病、发热、腹泻、呕吐等典型的临床表现,初步怀疑为小儿秋季腹泻。
2.粪便检查:大便常规检查一般可见少量白细胞,通过电镜检查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可明确诊断为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季腹泻。
3.血常规检查:血常规一般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有助于与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相鉴别。
四、治疗原则
1.饮食调整: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可给予稀释的牛奶或腹泻奶粉。呕吐严重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呕吐好转后再逐渐恢复饮食。
2.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根据患儿脱水的程度和性质,采用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的方法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轻度脱水的患儿,可给予口服补液盐频繁少量服用;中、重度脱水的患儿则需要静脉补液,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药物治疗:目前对于轮状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可适当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吸附病原体和毒素;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肠道正常生态平衡。
五、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玩具和餐具要定期消毒。给孩子吃的食物要新鲜,避免食用变质的食物。
2.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婴儿的免疫力,降低秋季腹泻的发病风险。
3.疫苗接种: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小儿秋季腹泻的有效措施之一,轮状病毒疫苗一般在婴儿2月龄、4月龄、6月龄时各接种一剂,可刺激机体产生对轮状病毒的免疫力。
4.避免交叉感染:在秋季腹泻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商场等,减少感染轮状病毒的机会。
六、不同年龄患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
1.婴儿期(0-1岁):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轮状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较弱。在护理上要特别注意臀部护理,每次腹泻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尿布疹的发生。由于婴儿脱水症状出现较快,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皮肤弹性、尿量等情况,一旦发现脱水迹象,应及时就医。
2.幼儿期(1-3岁):幼儿开始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但自我护理能力较差。在饮食上要注意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正确洗手等。对于发热的幼儿,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避免使用成人退烧药,因为幼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七、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1.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多有不洁饮食史,大便次数相对较少,但每次量较多,为黏液脓血便,有明显的腥臭味,常伴有里急后重(即有便意但排便不尽感),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和脓细胞,大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而小儿秋季腹泻大便一般为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脓血,大便培养无痢疾杆菌生长。
2.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一般较重,患儿除了腹泻、呕吐外,常伴有腹痛,腹痛较剧烈,可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大便多为暗红色糊状便或赤豆汤样血便,有特殊腥臭味,腹部X线检查可见小肠充气、肠壁积气等特殊表现,而小儿秋季腹泻一般无剧烈腹痛,大便无血便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