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引发,病变范围多2-20毫米;发病机制与高血压致小动脉病变、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及血液成分改变有关;临床表现因部位不同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等多种类型,中老年人、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者易患;诊断靠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病史;预防需高危人群控基础病、健康人群调生活方式,老年人、女性及既往病史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1.高血压的影响: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使血管管腔狭窄,进而引发闭塞。高血压患者中,脑内穿通动脉(如豆纹动脉、丘脑深穿动脉等)更容易受到损伤,这些动脉管径细,当发生病变时,很容易出现闭塞情况。
2.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内膜粗糙,管腔狭窄,血流通过时阻力增加,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也容易导致微小动脉闭塞。
3.血液成分改变:某些情况下,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能促进微小动脉内血栓的形成,从而引发腔隙性脑梗塞。例如,脱水状态下血液浓缩,就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临床表现
1.不同部位的表现差异
纯运动性轻偏瘫:较为常见,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多见于内囊、脑桥等部位的腔隙性梗塞。
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一侧身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可伴有温度觉、痛觉等感觉减退,但没有运动障碍。病变多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等部位。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下肢症状往往重于上肢。常见于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内囊等处的病变。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等。病变多位于脑桥基底部上1/3和中1/3交界处,或内囊膝部。
2.年龄与性别的影响: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这与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有关。
3.生活方式的关联:有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相对较高。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功能;酗酒可导致血压波动、血脂升高等,增加脑血管病变的可能性;高脂高盐饮食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4.病史的影响: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的人群,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几率明显高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都会对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神经病变等,促进脑血管病变的发生;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成分增高,易在血管壁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病灶呈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对于一些较小的腔隙性梗塞,尤其是发病早期,可能显示不清晰,但随着时间推移,病灶会逐渐显影。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发现病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对于早期、脑干及小脑的腔隙性梗塞,MRI更具优势。
2.临床症状与病史结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是否有上述典型的轻偏瘫、感觉异常等症状,结合患者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综合判断是否为腔隙性脑梗塞。
预防与注意事项
1.针对高危人群的措施: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得更低,如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高脂血症患者要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
2.生活方式调整:健康人群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中老年人更应注重这些方面,以降低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3.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的弹性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老年人更易发生腔隙性脑梗塞。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防止血压波动过大。
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除了一般的预防措施外,更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有既往病史人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规律服药,定期复诊,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