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分肢体运动、平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训练,有个性化、循序渐进、安全性等注意事项。肢体运动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和主动运动;平衡训练有静态和动态平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涵盖穿衣、进食等;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逐步增加难度并确保安全。
一、康复训练的时机
偏瘫病人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一般在病情稳定后48小时至72小时即可开始进行。对于年龄较小的偏瘫患儿,由于其神经可塑性较强,早期干预能更好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对于老年偏瘫患者,也应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早期阶段启动康复训练,以降低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康复训练的分类及方法
(一)肢体运动功能训练
1.良肢位摆放
对于卧床的偏瘫病人,正确的良肢位摆放非常重要。仰卧位时,患侧肩部用枕头垫高,上肢伸展,手指伸展,掌心向上;下肢髋关节下垫一小枕头,防止髋关节外旋,膝关节下方垫一小枕头,保持膝关节微屈。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自然屈曲放在床上,健侧下肢向前跨一步,膝关节、髋关节微屈。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大于90°,患侧下肢伸展,健侧下肢屈曲向前放在床上。这种良肢位摆放可以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偏瘫病人都适用,能为后续的运动功能训练创造良好条件。
2.被动运动
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病人进行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包括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等活动。对于儿童偏瘫患者,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其关节活动度和身体耐受程度来控制运动的力度和范围。例如,被动屈伸肘关节时,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另一手托住肘部,缓慢进行屈伸动作,每个关节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3-4次。通过被动运动可以维持关节活动度,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3.主动运动
当病人有一定的自主运动能力时,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如指导患者进行患侧上肢的平举、抓握训练等。对于偏瘫患儿,可通过游戏等趣味性方式引导其进行主动运动;对于成年偏瘫患者,可让其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模拟训练,如自己伸手拿取物品等。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渐增加运动的难度和强度,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二)平衡功能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
让病人坐在椅子上或床边,保持身体的稳定。对于儿童偏瘫患者,家长可以在旁边给予保护,防止摔倒;对于老年患者,要确保周围环境安全,有稳定的支撑物。训练时,让患者集中注意力,保持头部正直,双眼平视前方,维持一定时间的坐姿平衡,逐渐延长时间,从30秒开始,逐渐增加到1-2分钟,每天训练2-3次。
2.动态平衡训练
包括站立位的平衡训练等。让患者在站立位时,进行左右、前后的重心转移训练。可以借助平衡板等辅助器具进行训练。对于偏瘫患儿,在进行动态平衡训练时要密切监护,避免意外发生;老年患者进行该训练时要缓慢进行,防止因平衡能力差而跌倒。例如,让患者站在平衡板上,双手自然下垂,尝试向不同方向转移重心,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
(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穿衣训练
指导病人进行患侧上肢穿脱衣服的训练。对于儿童偏瘫患者,家长可以协助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并逐步引导患儿自己进行操作;对于成年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和恢复程度来制定训练计划。先从穿开衫开始,让患者先将患侧上肢伸进袖子,然后再穿健侧上肢,脱衣服时则相反。通过反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穿衣自理能力。
2.进食训练
训练患者用患侧手进行取食、送食等动作。对于偏瘫患儿,要选择合适的餐具,如防滑、易抓握的勺子等;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食物的质地,从软食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让患者坐在餐桌前,将食物放在患侧手边,尝试用患侧手握住餐具将食物送入口中,每天进行3-4次进食训练,每次15-20分钟。
三、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个性化原则
根据每个偏瘫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基础状况、偏瘫的严重程度等因素。例如,年轻的偏瘫患者可能能够承受较大强度的训练,而老年患者则需要相对温和的训练方式;女性患者可能在心理和身体恢复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需要在康复训练中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个性化的运动强度调整。
(二)循序渐进原则
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不能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以免患者过度疲劳或造成损伤。例如,在肢体运动功能训练中,先从被动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再到抗阻运动;平衡功能训练也是从静态平衡逐渐过渡到动态平衡。
(三)安全性原则
训练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安全。对于有跌倒风险的患者,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使用辅助器具、确保训练环境无障碍物等。特别是儿童偏瘫患者和老年偏瘫患者,更要密切关注其在训练过程中的身体状况和环境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