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轻度者症状轻、预后好;中度者喘息等症状较明显,需规范治疗;重度者症状严重,预后较差且可能有后遗症。其严重程度受年龄、病原体类型、基础疾病、免疫状态等因素影响。处理原则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及重症处理。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小孩患该病需特殊对待,早产儿病情变化快需精细护理,有基础疾病小孩要兼顾基础病情况密切观察并发症。
轻度情况
症状表现:患儿主要表现为轻度喘息、咳嗽,呼吸频率轻度增快,但一般精神状态较好,体温多为低热或无明显发热。例如,患儿喘息较轻微,不影响正常的进食、玩耍,呼吸频率在安静状态下比同龄正常儿童仅略增快,一般不超过40次/分钟(2岁以下儿童正常呼吸频率约25-30次/分钟,2-12岁儿童约20-25次/分钟)。
预后情况:通过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多饮水等,大多可在1-2周内恢复。
中度情况
症状表现:患儿喘息较为明显,咳嗽频繁,呼吸频率进一步增快,可能达到40-60次/分钟,可能伴有低热或中度发热,精神状态稍差,进食可能受一定影响。听诊时可闻及较多哮鸣音和湿啰音。
预后情况:经过规范的治疗,如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多数也可在1-2周内好转,但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部分可能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
重度情况
症状表现:患儿喘息非常严重,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呼吸频率可超过60次/分钟,精神状态差,可能出现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体温可高热,还可能伴有口唇发绀等缺氧表现。听诊时双肺满布哮鸣音,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相关表现。
预后情况:重度的小孩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较为严重,需要立即住院治疗,积极采取吸氧、机械通气等抢救措施,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且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遗留一些呼吸系统的后遗症,如慢性咳嗽、喘息等,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
影响小孩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严重程度的因素
年龄因素: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2岁)相对更易出现较严重的情况。因为婴幼儿的呼吸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气道较狭窄,免疫系统也相对不成熟,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较弱,所以在感染后更易出现喘息等较严重的症状。例如,6个月以下的婴儿患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时,病情变化往往较快,需要更加密切的观察。
病原体类型:如果是由较毒力强的病原体感染引起,如某些变异的病毒株等,病情可能更易向重度发展。而如果是普通的常见病毒感染,如普通的鼻病毒等引起的,相对病情可能较轻,但也不是绝对的,还需结合患儿自身情况。
基础疾病情况:如果小孩本身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患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时病情往往更严重。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患儿的呼吸功能和整体机体状况,使患儿对感染的耐受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例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孩,心肺功能本身就相对较弱,在发生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时,心脏的负担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可能迅速恶化。
免疫状态: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孩,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的小孩,患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时病情也更易严重。这类小孩自身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差,感染后炎症反应可能更剧烈,从而导致病情较重。
小孩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处理原则
一般治疗:确保患儿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适当多饮水,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喂养,避免呛咳。对于有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式,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
对症治疗:对于喘息明显的患儿,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缓解症状,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对于咳嗽咳痰的患儿,可适当使用止咳祛痰药物,但要根据患儿年龄等情况谨慎选择。
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不需要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果考虑有细菌感染等情况,可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但要避免滥用。
重症处理:对于重度的患儿,要立即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如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及时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治疗,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等抢救措施。
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小孩等)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早产儿患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时更需谨慎对待。因为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呼吸功能更弱,病情变化更快。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呼吸、血氧等情况,给予更精细的护理,如保持呼吸通道通畅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早产儿脆弱的气道等。
有基础疾病的小孩: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孩,在治疗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时,要同时关注心脏的情况,避免使用加重心脏负担的药物,密切观察有无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小孩,要注意呼吸支持的方式和程度,防止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等情况,并且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相关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