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角炎和单纯疱疹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方面各有特点。口角炎病因包括感染、创伤、接触、营养不良等,表现多样;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诊断分别依据病史与临床表现或典型表现等。治疗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在不同病症中各有注意要点。
一、病因方面
口角炎
感染性口角炎:由真菌、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例如,念珠菌感染常发生在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婴幼儿、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者;链球菌、葡萄球菌感染多与局部潮湿、卫生状况差有关,常见于儿童因流涎等导致口角部位潮湿时。
创伤性口角炎:多因口角区外伤、正畸矫治器压迫等引起,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如儿童玩耍时碰撞口角,成年人佩戴不合适的义齿等。
接触性口角炎:接触变应原或毒性物质引起,有过敏体质者接触某些唇膏、牙膏等可能发病,各年龄段均可能出现,以过敏体质人群更易发生。
营养不良性口角炎:缺乏维生素B2等营养物质所致,在挑食、节食人群中常见,儿童因饮食结构不合理也可能发生,维生素B2缺乏会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口角部位出现炎症。
单纯疱疹
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易感,成年人在发热、过度疲劳、月经等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复发,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体内,当抵抗力降低时引发疾病。
二、临床表现方面
口角炎
感染性口角炎:
念珠菌性口角炎:多发生于儿童,口角区皮肤黏膜充血、皲裂,有糜烂或溃疡,表面有白色假膜,疼痛不明显,常伴有念珠菌性口炎等其他部位感染表现。
细菌性口角炎:口角区充血、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结痂,张口时疼痛,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病毒性口角炎:由疱疹病毒引起时,口角区出现成簇小水疱,水疱破溃后糜烂、结痂,有疼痛感,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各年龄均可发生,儿童及成年人在病毒感染时易出现。
创伤性口角炎:口角区有明确的外伤史,表现为口角处的裂口、糜烂,根据创伤程度不同,裂口深度和范围各异,疼痛较明显,儿童因玩耍受伤常见,成年人因佩戴义齿等创伤也较多见。
接触性口角炎:口角区皮肤黏膜红肿、瘙痒、灼热,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去除过敏原后症状可缓解,过敏体质者接触相关物质后较快出现症状。
营养不良性口角炎:双侧口角对称性发生,口角区皮肤黏膜皲裂、糜烂,有渗出液,结痂,伴有维生素缺乏的其他表现,如维生素B2缺乏还可伴有舌炎、唇炎等,挑食人群及儿童易出现。
单纯疱疹
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等部位。初起时局部皮肤有灼热、刺痛感,随后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壁薄、透明,易破溃形成糜烂面,然后结痂愈合,病程约1-2周。原发性感染可能全身症状较明显,如发热、乏力等,多见于儿童;复发性感染症状相对较轻,好发于成年人,复发时多在原部位或附近复发。
三、诊断方面
口角炎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过程、局部刺激因素、营养状况等,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例如,对于感染性口角炎,可进行涂片镜检或培养,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创伤性口角炎根据外伤史诊断;接触性口角炎则依据接触史及斑贴试验等明确过敏原。
单纯疱疹
根据典型的好发部位(皮肤-黏膜交界处)、成簇小水疱等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一般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病毒培养、核酸检测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面
口角炎
感染性口角炎:针对不同病原体进行治疗,如念珠菌感染使用抗真菌药物,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药物等。同时保持口角清洁干燥。
创伤性口角炎:去除创伤因素,如调整义齿等,局部进行清洁、消毒,促进伤口愈合。
接触性口角炎:避免接触过敏原,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药物抗炎,有继发感染时使用抗生素。
营养不良性口角炎: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如补充维生素B2等,调整饮食结构。
单纯疱疹
一般采用抗病毒治疗,如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局部可使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软膏等,保持局部清洁,预防继发感染。对于复发性单纯疱疹,可在发作初期及时用药以缩短病程。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口角炎可能因流涎、挑食等引起,家长要注意保持儿童口角区清洁干燥,纠正儿童挑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对于儿童单纯疱疹,要避免儿童搔抓水疱,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因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
成年人
成年人口角炎需注意避免局部长期刺激,如合理佩戴义齿等。成年人单纯疱疹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复发,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如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复发。
老年人
老年人口角炎可能与营养不良、口腔卫生状况差等有关,要注意加强营养,保持口腔清洁。老年人单纯疱疹时,因机体功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预防感染加重,可适当增加营养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