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双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原因有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和非感染因素(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评估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处理原则根据病因不同而异,感染因素需对症或用抗生素治疗,非感染因素针对相应疾病治疗,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情况,儿童检查治疗要考虑生理特点。
一、儿童双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除了双颈部淋巴结肿大外,还常伴有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等表现,相关研究显示在EB病毒感染患儿中,颈部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另外,风疹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患儿多有发热、皮疹等表现。
细菌感染:链球菌引起的颈部淋巴结炎较为常见,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局部淋巴结可有红、肿、热、痛等表现,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结核杆菌感染也可能出现双颈部淋巴结肿大,患儿多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淋巴结可呈串珠样改变等。
2.非感染因素
免疫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部分患儿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关节疼痛、肿胀、发热等表现,自身抗体检查可能有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能累及淋巴结,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但相对较少见,患儿还可能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脱发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肿瘤性疾病:白血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出现双颈部淋巴结肿大,同时常伴有贫血、出血、发热等表现,外周血常规及骨髓穿刺检查可明确诊断。淋巴瘤也可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可伴有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淋巴结活检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二、儿童双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评估检查
1.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淋巴结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等。一般来说,良性淋巴结肿大质地多较软、活动度好、无明显压痛;而恶性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可能有融合等。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通过白细胞计数、分类等了解有无感染及感染的类型。如果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多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升高为主可能提示病毒感染等。
感染相关抗体检测:如EB病毒抗体、风疹病毒抗体等检测,有助于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对于怀疑结核杆菌感染引起淋巴结肿大的患儿有一定帮助,阳性结果提示可能有结核感染,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有助于区分淋巴结是良性还是恶性。良性淋巴结超声表现多为皮质厚度均匀,门结构清晰等;恶性淋巴结超声可能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皮质增厚、门结构消失等。
CT或MRI检查:对于肿大淋巴结位置较深或怀疑有周围组织浸润等情况时可考虑进行,能更详细地了解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4.病理检查
对于持续不消退或怀疑恶性的淋巴结肿大,可能需要进行淋巴结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淋巴结的性质,是确诊的金标准。
三、儿童双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处理原则
1.感染因素引起的处理
病毒感染:多数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具有自限性,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让患儿休息,多饮水等。对于EB病毒感染等特殊病毒感染,可能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处理,但需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细菌感染:明确细菌感染后,多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具体用药需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等确定。同时要注意局部淋巴结炎的护理,如保持局部清洁等。
2.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处理
免疫性疾病:对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需要根据病情使用免疫调节药物等进行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尤其儿童用药需考虑其特殊性。
肿瘤性疾病:白血病的治疗多采用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淋巴瘤的治疗则根据病理类型、分期等采取化疗、放疗等不同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四、儿童双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温馨提示
1.对于家长的提示
当发现儿童双颈部淋巴结肿大时,不要惊慌,但也不能忽视。要密切观察淋巴结的变化情况,如大小、质地、有无增多等。同时要注意儿童的一般情况,如体温、精神状态、饮食等。如果发现淋巴结肿大进行性增大、儿童出现发热不退、精神萎靡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儿童到医院就诊。
在照顾患儿过程中,要注意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患儿的抵抗力。对于怀疑感染因素引起的,要注意保持儿童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等。
2.特殊人群(儿童)的注意事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在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计算用药剂量等,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皮疹、呕吐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