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训练需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小儿需专业医生评估后)开展,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与主动运动训练等,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安全及长期坚持原则,还可借助低频电刺激、超声波等物理治疗设备和拐杖、轮椅、足托等辅助器具。
一、康复训练的时机
一般来说,偏瘫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评估后谨慎启动康复训练,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
二、康复训练的分类及
(一)良肢位摆放
1.仰卧位:头部垫软枕,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患侧肩部下方垫一个薄枕,使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臀部下方垫一个薄枕,使髋关节内收;患侧膝关节下方垫一个薄枕,防止膝关节过伸,足底可放置足托,保持踝关节90°背伸位。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大小的薄枕,避免因枕头不合适影响肢体位置。
2.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前伸,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枕头上,膝关节自然屈曲;背后可放一枕头,使患者舒适,同时维持躯干的稳定。
3.患侧卧位:头部用枕头舒适地支撑;患侧肩部前伸,肩关节屈曲90°-130°左右,患侧上肢伸展放于前面的枕头上;患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曲;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身后的枕头上;健侧下肢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枕头上。
(二)被动运动
1.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的被动屈伸、旋转等活动。以肩关节为例,康复治疗师或家属握住患者患侧上肢,缓慢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外旋等活动,每个关节每次活动5-10次,每天3-4组。对于儿童,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疼痛和不适,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调整活动幅度和力度。
2.肌肉按摩:采用揉、捏、拍等手法按摩患侧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从远端向近端进行按摩,每次按摩每个肌肉群5-10分钟,每天2-3次。
(三)主动运动训练
1.床上自主运动:引导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主动抬举、屈伸等运动。例如,指导患者尝试用患侧手抓住床头的拉手,进行上下拉动以带动上肢运动;指导患者进行患侧下肢的屈膝、伸膝动作等。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渐增加运动的难度和强度。
2.坐位训练:先从半卧位开始,逐渐过渡到坐位。在坐位时,要保持躯干直立,可借助靠背架等辅助器具。让患者尝试用患侧上肢支撑身体或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如伸手拿取身边的物品等,训练平衡能力和患侧肢体的控制能力。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高度的座椅,并在旁边进行保护,防止摔倒。
3.站立训练:在患者有一定坐位平衡能力后,可进行站立训练。开始时可借助站立架、平行杠等辅助器具,让患者慢慢将身体重心转移到患侧下肢,逐渐练习站立。站立时要注意保持身体直立,双下肢均匀受力。
4.步行训练:在患者能够独立站立且有一定平衡能力后,进行步行训练。可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练习,先练习迈腿动作,然后逐渐过渡到在平行杠外步行,最后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进行步行训练。
三、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例如,对于老年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要适当降低,速度要放慢;对于儿童患者,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训练内容和强度要符合儿童的身体承受能力。
(二)循序渐进原则
康复训练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避免一开始就进行过于剧烈或难度过大的训练,以免患者因无法承受而产生挫败感或导致损伤。
(三)安全原则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安全。例如,在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时,要有专人在旁边保护,防止患者摔倒;使用辅助器具时要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儿童患者,要时刻在旁看护,避免发生意外。
(四)长期坚持
偏瘫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长期坚持康复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康复训练的辅助手段
(一)物理治疗设备
1.低频电刺激:通过低频电流刺激患侧肌肉,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电刺激参数,避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温热效应和机械效应,促进患侧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缓解肌肉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
(二)辅助器具
1.拐杖:适用于部分步行困难的患者,帮助患者分担身体重量,辅助步行。选择拐杖时要根据患者的身高和手臂长度进行合适的调整。
2.轮椅:对于下肢运动严重受限的患者,轮椅是重要的代步工具。要确保轮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定期对轮椅进行检查和维护。
3.足托:用于保持踝关节的功能位,预防足下垂。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尺寸的足托,避免影响儿童足部的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