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是特定病因(面部受冷风吹袭、病毒感染等)致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发周围性面瘫,面瘫是更宽泛概念,病因多样;面神经炎多单侧急起,有典型周围性面瘫表现,面瘫分中枢性和周围性,表现及伴随症状有别;诊断靠临床表现等,鉴别需区分不同情况;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患面瘫各有特点及需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范畴
面神经炎: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多因面部受冷风吹袭,营养面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
面瘫:面瘫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是指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它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面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肿瘤、外伤等多种因素。
二、病因差异
面神经炎:主要病因是面部受冷风吹袭,使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另外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也可引发面神经炎,导致面神经炎症水肿,从而出现面瘫症状。
面瘫:除了面神经炎可引起周围性面瘫外,中枢性面瘫多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如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脑外伤、脱髓鞘疾病等,这些病变影响了面神经核以上的中枢神经通路,从而引起面瘫;此外,外伤导致面神经受损也可引起面瘫,还有一些先天性因素等也可能导致面瘫发生。
三、临床表现特点
面神经炎:多为单侧发病,起病较急,数小时至数天内达到高峰。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贝尔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等。部分患者发病前1-2天有患侧耳后持续性疼痛和乳突部压痛。
面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而上部面部肌肉(额肌、眼轮匝肌)不受累,故患者皱额、蹙眉、闭眼动作均无障碍;周围性面瘫则是同侧面部全部表情肌瘫痪。另外,中枢性面瘫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表现,如脑梗死患者可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脑出血患者可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表现;而面神经炎导致的周围性面瘫一般不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神经炎: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一般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起病情况,结合面部查体发现的典型周围性面瘫表现多可确诊。需要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格林-巴利综合征多有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脑脊液可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还需与中耳炎、腮腺炎、乳突炎等疾病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这些疾病多有原发病的特殊表现,如中耳炎患者有耳部疼痛、流脓等表现。
面瘫:对于面瘫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中枢性还是周围性面瘫。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结合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来明确病因。例如,中枢性面瘫需要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排除脑血管病、颅内肿瘤等病变;周围性面瘫除了考虑面神经炎外,还需排除其他导致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如肿瘤压迫面神经、外伤等,可通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病史询问等进行鉴别。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面神经炎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儿童面瘫若为中枢性的,可能与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儿童期脑血管病变等有关。儿童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安全方式;对于中枢性面瘫的儿童,需要积极查找原发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能影响儿童的智力、运动等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面瘫中,中枢性面瘫的比例相对较高,多与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有关,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老年人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治疗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用药需更加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对于中枢性面瘫的老年人,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在康复治疗方面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方案,注意避免跌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面瘫时,需要特别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如果是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治疗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考虑物理治疗等非药物手段;如果是中枢性面瘫,需要通过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在治疗原发病时要充分考虑妊娠期的特殊性,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有糖尿病的面瘫患者,无论是中枢性还是周围性面瘫,都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神经的恢复等;对于有高血压的面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血压的监测和控制,避免血压波动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出现面瘫时,要考虑自身免疫性因素对面瘫病情的影响以及治疗药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