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与老年痴呆在病史方面血管性痴呆多有脑血管病病史起病较急呈阶梯式进展多见于中老年人有相关危险因素等老年痴呆多无明确脑血管病病史起病隐匿呈缓慢进行性进展多见于65岁以上老年人女性相对多见;临床表现上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损害斑片状有执行功能等特定领域异常伴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老年痴呆以近记忆力减退为首发核心症状无明显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血管性痴呆可见脑血管病影像学改变老年痴呆早期无明显异常进展后有脑萎缩;头颅MRI血管性痴呆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病变老年痴呆可见颞叶等部位萎缩及特征性信号改变;神经心理学测试血管性痴呆执行功能等测试有表现老年痴呆记忆等测试有明显异常且呈典型损害模式。
一、病史方面
血管性痴呆:多有脑血管病病史,如脑梗死、脑出血等。患者可能有多次卒中发作史,起病相对较急,病情可呈阶梯式进展。例如,患者可能在某次脑梗死后迅速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等表现。年龄上,各年龄段有脑血管病的人群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和女性在发病风险上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更易患血管性痴呆。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脑血管病发生风险,进而增加患血管性痴呆的可能性。病史中脑血管病的具体情况,如梗死部位、出血范围等对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
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较为常见):多无明确的脑血管病病史,起病隐匿,病情呈缓慢进行性进展。年龄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女性相对多见,可能与女性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上,长期缺乏认知刺激、吸烟、酗酒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病史中主要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认知功能逐渐下降的过程,无明显的脑血管事件相关病史。
二、临床表现方面
认知功能损害特点
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损害呈斑片状,不同区域的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不一致。例如,患者可能出现执行功能障碍较为突出,表现为做事缺乏计划性、难以完成复杂任务;而记忆力损害相对相对血管性痴呆来说没有老年痴呆那么严重,但也会有记忆障碍,不过多是对新近事件的记忆障碍为主。可以通过认知功能量表如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进行评估,血管性痴呆患者在执行功能等特定领域的评分会有明显异常。
老年痴呆:主要以近记忆力减退为首发及核心症状,逐渐累及远记忆力,同时伴有语言功能障碍、视空间功能障碍等。例如,患者早期可能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如刚放下的物品放在哪里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不能正确命名物体、不能准确判断空间位置等情况。在认知功能量表评估中,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等会显示出典型的近记忆力、语言等多方面的进行性减退。
神经系统体征
血管性痴呆:常伴有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这是因为脑血管病导致了特定脑区的损伤,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如果是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可能会出现失语等症状。
老年痴呆:一般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早期神经系统查体多无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体征,如肌张力增高等,但不像血管性痴呆那样有明确的局灶性定位体征。
三、影像学检查方面
头颅CT
血管性痴呆:可见脑梗死灶、脑出血灶等脑血管病的影像学改变,如脑内局限性低密度影(脑梗死)或高密度影(脑出血)等。病灶的部位、大小等与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表现相关。例如,梗死灶位于额叶、颞叶等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区域时,更易出现明显的认知障碍。
老年痴呆:早期头颅CT可无明显异常,病情进展后可见脑萎缩,主要表现为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但脑萎缩的程度和分布与血管性痴呆有所不同,老年痴呆的脑萎缩多为弥漫性,且以颞叶、海马等部位萎缩更为明显。
头颅MRI
血管性痴呆:能更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灶在MRI上可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等,对于小的梗死灶也能较好地显示。还可发现脑白质病变等情况,这些白质病变也与血管性痴呆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老年痴呆:MRI可见颞叶、海马等部位的萎缩,海马体积缩小是老年痴呆早期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指标之一。同时,老年痴呆患者的脑内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的信号改变,如默认模式网络相关脑区的异常等,但相对血管性痴呆来说,其影像学改变主要以脑萎缩和特定脑区的特征性改变为主,而不是以脑血管病变为主。
四、神经心理学测试方面
血管性痴呆:不同的认知领域损害特点决定了神经心理学测试的结果。在执行功能测试中,如连线测试B版等,患者往往表现较差;在记忆测试中,相对老年痴呆来说,记忆损害程度相对轻一些,但也有一定程度的记忆功能下降。
老年痴呆:在记忆测试,如韦氏记忆量表等中表现出明显的近记忆力下降;在语言功能测试中,如命名测试等也会有显著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各项神经心理学测试的分数会逐渐下降,且呈现出典型的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损害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