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内分泌失调方面,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其他内分泌激素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相关异常也有影响;子宫内膜局部因素包括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息肉,前者不同程度增生致反应异常出血,后者因影响收缩和血管闭合致出血;全身性疾病中,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影响凝血致出血,肝病因影响雌激素灭活反馈影响HPO轴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出血。
一、内分泌失调
1.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调节机制有所不同。在青春期,由于HPO轴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出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这是因为下丘脑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调节不完善,导致垂体分泌的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比例失调,进而影响卵巢的排卵功能,使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或增生,引发子宫出血。而在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发育异常,雌激素分泌波动较大,子宫内膜失去正常的激素调节,也容易出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围绝经期女性中约有一定比例是因为HPO轴功能紊乱导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从性别角度看,女性的HPO轴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内分泌因素的核心调节环节,男性不存在这一轴系,所以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主要发生在女性群体中。
2.其他内分泌激素异常
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相关。甲状腺激素参与机体的代谢调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HPO轴的功能;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也会干扰激素的正常调节。有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女性发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风险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女性。此外,胰岛素抵抗相关的内分泌异常,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体内胰岛素水平升高,会影响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合成,进而影响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代谢,导致子宫内膜长期受单一雌激素刺激,缺乏孕激素拮抗,引起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增加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发生风险。
二、子宫内膜局部因素
1.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甚至不典型增生都可能引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是由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不同程度增生,腺体数量增多,腺腔囊性扩大,间质减少。复杂性增生则是腺体增生更明显,排列紧密,出现背靠背现象。不典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腺体增生伴有细胞异型性。这些不同程度的增生都会导致子宫内膜对激素的反应异常,引起子宫出血。例如,病理检查发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中,一定比例存在子宫内膜增生的情况。
对于有长期无排卵月经的女性,由于持续受雌激素刺激,更容易出现子宫内膜增生,进而导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比如青春期长期无排卵的女性,子宫内膜持续增生,就容易发生子宫出血。
2.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的突出于宫腔内的赘生物。息肉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收缩和血管闭合,导致子宫出血。息肉的存在使子宫内膜面积相对增大,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而且息肉组织血供丰富,容易发生破裂出血。研究显示,患有子宫内膜息肉的女性发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概率明显高于无息肉的女性。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子宫内膜息肉,但在围绝经期和生育年龄女性中相对常见,这与不同阶段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波动大,生育年龄女性可能因内分泌失调等原因导致息肉形成。
三、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子宫出血不易止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受到影响,当子宫内膜发生出血时,无法正常形成血栓来止血,就会出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表现。例如,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患血液系统疾病,儿童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也可能表现为异常的子宫出血,需要及时进行血液系统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导致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生成减少,不仅影响凝血功能,还可能因为贫血导致机体代偿功能紊乱,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引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对于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其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血液系统疾病本身的治疗和子宫出血的对症处理。
2.肝病
肝脏是多种激素代谢的重要器官,肝功能异常时会影响雌激素的灭活。例如,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反馈性地影响HPO轴,引起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从而导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不同年龄的肝病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肝病患者合并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情况,需要在治疗肝病的基础上,针对子宫出血进行相应处理。比如,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或影响激素代谢的药物来治疗子宫出血。



